【平语新时代】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2024-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发展,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蕴含着坚实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丰富的实践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坚实的理论逻辑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现实的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继承和发展。“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一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指“现实的人”,即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物质生产劳动的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个人成为具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人民是由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个现实的个人所组成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由于找到了“现实的人”这一历史的真正主体,马克思、恩格斯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创立了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继承和发展,包含着对人民的具体而全面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人民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合体,人民群众是活生生的、有着自身需要的、过着实际生活的人,广大党员干部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和幸福。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通过劳动解释物质资料生产的作用来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从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来发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群众史观和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人民服务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品格。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厚重的历史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是人民的理论,为人民实现自由解放提供了人间正道。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先驱出身于殷实家庭,他们投身革命是为了让贫苦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李大钊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自勉,为党和人民付出了一切。毛泽东同志认为,党进行革命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完成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所以,坚持人民至上充分体现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和“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性质宗旨的坚定笃行。与资产阶级政党代表少数人的特殊利益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的性质,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具体全面地体现着党的性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除了努力为中国人民谋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利益可图。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4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共七大上第一次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根本政治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性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要求,而且扩大为整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7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提出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担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初心”指的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号召,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和党建理论研究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勇毅前行的根本动力,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把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实践逻辑

  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着力解决好新时代的发展问题,就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依靠人民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干部要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通过改革发展来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正是人民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对人民的服务应该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此外,还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给予人民合理的自我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对联来揭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群众意识,恪守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永远不能忽视人民的主动性,切实做到“人民的事情要由人民商量决定”。在人民需要的领域,党和政府要积极补位,积极回应人民需求,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主动性。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社会治理等其他领域,都应允许并且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人民群众意愿,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