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学术工作坊在北京顺利举办

2024-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 通讯员 雷军)2023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首届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工作坊“汲古与传薪:文献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北京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北大历史学系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雷军召集,通过全国征稿形式进行选拔,得到了广大在校博士研究生的积极响应。在一周的征稿时间内组委会共收到130余篇专业论文,最终筛选出15篇优秀论文。

与会人员合影(主办方供图)

  雷军作会议引言,他向线上线下参与本次工作坊的各位青年学者介绍北大历史学系的传统及举办本次博士生工作坊的目的。博士生工作坊是北大历史学系为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其学术创新能力而做的有力尝试。活动立足于系所支持,学生自办原则,充分发挥本系博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全程由学生组织。历史文献学是北大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的分支之一,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北大历史学系向来重视文献整理与研究,至今目录学课程仍为本科生必修主科。在此背景下开展历史文献的博士生论坛,从传统文献中汲取新的文化养分,培养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北大历史学系所作的尝试。雷军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研究需要立足于扎实的文献,前辈学者无不重视典籍文化。对传统典籍的梳理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是对以往学者整理国故精神的延续及礼敬。从文献中探求历史,是本次工作坊的主旨。论文选题兼顾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既体现了传统文献学的版本、目录、校勘内容,又有现代学术理论构建,具有浓厚的历史学背景。最后,召集人希望通过这次博士生工作坊能够在未来持续开展。

  深入考证文献刻本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翊报告了《宋人所辑十卷本陆机集分两系说——以<韵补>为线索的考察》。陆机集在中古时代的长期流传中不断散佚,经过宋人重辑,形成今人所见十卷辑本。学界历来认为宋代流传的十卷本陆机集都属同一系统,但基于《韵补》所引陆机诗文、今传本陆机集和李善、五臣、六家、六臣四系统《文选》重合篇目的校勘,可以证明《韵补》所引陆机集据李善本辑佚,今传本陆机集依据五臣本辑佚,二者并非同一辑本。明确宋人所辑陆机集至少应分为两系的事实,有助于深化对宋辑先唐别集的认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杨云荃所作的《枣纸简<齐桓公自莒返于齐>初探》论文以新出土的枣纸简《齐桓公自莒返于齐》为契机,将之与今本《管子·小匡》作对比,认为是《小匡》的原始版本。今本《齐语》相较简本总体上保留了更多的早期特征,但其中一些晚期特征表明它在被编入《国语》之前也经过了一定程度的传抄讹误与改写。今本《小匡》则是简本与其他材料的合编本。简本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先秦时期文本形成与流传的复杂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彭涛在《诗论征引与诗史构建:<列朝诗集>的竟陵书写》论文中提出“寓主意于客位”是“总集小传”借以进行诗史建构的重要技法,钱谦益通过征引他人诗论以呈现自身诗学批评观。在对竟陵派的批评中,钱谦益通过对诗论的有意识选择、征引设置了有序的批评序列,以代表晚明批评生态,并通过还原及压制两种策略使所引诗论发出钱氏期望的声音,对竟陵诗史面目及地位进行了建构。晚明诗坛对竟陵派的批评态度较为多元,钱谦益通过不选,遮蔽了不驯服于其诗史观的杂音,从而控制了“嗤点前贤”及“挽回大雅”层面的话语权。

  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甜甜宣读了《晚明举业用书的副文本建构与商业化编刊——以三苏古文集评本为例》,她谈到晚明文集类举业用书的商品性增强,并集中表现在对各种副文本的编刊和建构中。三苏古文集评本颇具代表性,序跋、凡例、批评姓氏等重在借助名家效应来宣传三苏文的科考价值和集评本优势。编刊者通过汇集众评、变换评语形式、安排各类评点符号的文本位置、施用套印技术等编刊策略来介入读者的阅读过程,充分展现评点的批评意义和增强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这既是南宋古文评本商品化的延续,又与晚明推崇唐宋文的文学思潮和商业编刊兴盛的传播机制密切相关。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陈锐霖报告了《唐朝的信息记录和史书编纂——以“四夷”列传为中心》,她谈到蕃使朝贡带来的周边政治体的情报,通过唐朝制度化、体系化的政务运作,进入到唐朝史馆的文献编纂工作中,以《实录》编年条目信息的形式呈现出来。许敬宗创设“四夷传”,其框架和叙述模式皆凭依《实录》的记载,韦述、柳芳之《国史》又对周边政治体基本情况、本朝事迹编年等加以整合补充,“四夷”列传的面貌反映在进呈于贞元十七年的《通典》和《唐会要》。

  雷军提交了论文《形象与书写:清代官员著作中的历史构建——以吴云<两罍轩尺牍>编纂为例》,他对现存的吴云《两罍轩尺牍》稿本进行分类,提出刊刻编纂的过程,并就删改内容来审视吴云自身的形象构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琦报告了《谭麐<海鸥吟社同人集>稿本考论》。通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谭麐《海鸥吟社同人集》稿本六卷进行研究,认为该书反映了同人诗选的影响力从士人名流下移至普通文人的转向,折射出同人诗选多元的社会文化功能。书中展现的同人诗选编纂过程,及其关联的桐城文学、同人诗话等话题,对探究同人诗选的文化特质有重要参考意义。

  历史文献的当代价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罗瑞霞报告了《<穆天子传>依托<山海经>考:兼论穆王西征虚实问题》,她提到《穆天子传》中的西部地理与《山海经》相合处众多,穆王西行所经主要区域阳纡、舂山、西王母之邦、旷原,都可从《山海经》中找到依据。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张鸿鸣做了《晏殊<类要>引<文苑英华>考论》汇报,他在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周必大在校订《文苑英华》时,曾以多本《文苑英华》对校,并以未标明来源的“一作某”的形式来记录《文苑英华》系统内部的异文,且《类要》的引文也提供了一些独特的异文,具有一定校勘价值。

  武汉大学古籍所博士生戴启飞分享了学术研究成果《<四库总目>所谓“元刊明德堂本<广韵>”考实——以萧山博物馆藏明德堂本<广韵>为线索》,他详细梳理《原本广韵》提要存在的不同层次的疏误,揭示其推理逻辑、文献证据均不能成立。将明德堂本《广韵》归置于正确的版本地位,有益于《广韵》版本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尤其对梳理略注本《广韵》版本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梁涛汇报了《写刻转换:论<史记集解>的阅读、传写与窜讹》一文,他介绍了自北宋官方校刻以降,《史记集解》中即有部分注释与司马贞《索隐》雷同,或不称来源且与裴注体例不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生刘祎报告了《中古类书的生成方式:以人事流程、文本编纂与新体例来源为中心》,该文将中古类书编纂分为“人事流程”和“书籍生成”两个维度重新考察,官修类书的编纂流程可归纳为“诏令—召集人员—编修—上奏—作序”;参见注释的功能和唐代书籍形制的变化,则可为讨论类书的生成提供新的讨论角度。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胡潮晖汇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宋史>的文本来源与生成过程——以北宋前五朝列传为中心》,提出《宋史》列传并非全盘照搬《国史》列传,《宋史》史官对《国史》列传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删削、增补传文;第二,调整传记的编排次序;第三,重新撰写史臣论。在宋修《国史》皆已亡佚不存的情况下,通过剥离元朝史官在《宋史》列传中新增的内容来部分复原《国史》的历史叙述或对全面、深入认识宋代历史有所助益。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文献材料最终能发挥多大的价值,关键还在于它的梳理者,梳理者的见识越高,它能发挥的价值也就越大。每一个历史文献的出现,都是对历史的印证。如何从单个文本层次,获得对长时段历史的认识,是文献学研究者的工作重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