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地图集》传承创新历史地理学

2025-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班晓悦)9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断代历史地图集的创新——《清史地图集》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历史地图编绘理论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历史地图编绘是历史学基础、关键的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清史地图集》展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集体攻关、有组织科研的良好学术传统,为世界更清晰、更透彻、更生动地了解中国提供了媒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表示,《清史地图集》是我国高水平的断代历史地图集,引领了历史地图编纂的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黄兴涛认为,面向数字人文,《清史地图集》是基础也是底座,以此为基础完善清史地理信息系统,对推动整个清史研究大有裨益。
  据《清史地图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介绍,《清史地图集》覆盖了清朝疆域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共72幅,分为全国图组(4幅)、省域图组(57幅)和专题图组(11幅),承载地名4.3万多处,并配有67份针对地图所在地域的图说,书后附有地名索引。为复原清宣统三年(1911)全国1792个县级政区的边界,华林甫提出了“界邻点穿线法”——通过找出相邻两县的界邻点和界点,一点点“织”出真实县界。“有人说这办法笨,但研究历史地理,最笨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华林甫表示。
  这种“笨办法”,让《清史地图集》实现了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将清史地理研究的空间尺度从传统的“府级”提升到“县级”,成为我国首部全面精准复原县级政区界的历史地图集。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看来,这种“小微地名考订与县域表达的突破”,为清代区域地理研究打开了新窗口。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尹钧科认为,《清史地图集》完整细致地展现了清朝的疆域变迁与政区演进。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学系教授谢湜表示,《清史地图集》对地名学、历史学田野调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谈及《清史地图集》对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朱士光认为,《清史地图集》是新时期我国历史地图学发展的代表性成果,推动这一学科进入更成熟的阶段。《清史地图集》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正在建立清史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打破纸本地图的局限,探索多源清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路径,打造清史时空综合数据平台。
【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