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魂、以文明为脉、以科技为翼、以互鉴为桥……多样性意味着生命力,孕育着创造力。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与过去相比,多样文明已不再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多样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汇聚成磅礴之力,书写人类休戚与共的新篇章。同时,在数字化逐渐成为生活日常的当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跨文化对话的亲历者、传承者与创新者。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2025北京文化论坛“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和三场专业沙龙的专家学者。受访学者纷纷表示,要以开放的姿态打破“数字藩篱”,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中国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启迪和思路。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已然证明,世界是文明的百花园。多样性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种文明皆绽放各自光彩、焕发各自生机。文明多样性成为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以“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富有思想深度和实践价值的观点分享。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余应福指出,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佛教东传到西学东渐,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世界文明展开对话。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交流互鉴是人类迈向未来的共同愿景和必然选择。
“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双方永远不会交汇”,意大利中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主席、米兰大学汉语及中国文化教授梅毕娜(Giuseppina Merchionne)引用英国作家吉卜林《东西谣曲》中的这句诗,从“古代中西方文明的若干历史对话”的视角,表达了她的独特思考与感悟。她谈道,这一诗句折射出在19世纪英国乃至部分欧洲文化与政治界人士中存在的一种观点。然而,这种文化偏见的荒谬性早已在许多欧洲国家被证伪。在她看来,应以客观、平等的视角审视东西方文明。西方文化注重法典和个人权利,而中国儒家“仁”的理念源远流长。东西方文明虽然发展脉络不同,但通过对话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在今天至关重要。
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书写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灿烂篇章。中国国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认为,不同国家与不同领域对于文明有着不同的理解。他指出,文明可以是一种态度、一种样貌,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发展状态。文明应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组合。无论如何定义,丰富多彩、多样共生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固有特征。“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共同的,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来由的好奇是共同的,人类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是共同的。”王春法表示。
让世界感知中国价值
2023年3月,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与高度赞赏。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决定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2025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贺信掷地有声,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愿景与中国人民的心声。
谈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余应福提到,近年来,中国影视剧、戏剧、舞台剧等文艺作品多方出海。取材于中国经典故事的《黑神话:悟空》《哪吒》等作品在海外不断破圈,让世界感知到中国价值与中国理念。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认为,世界从来不是单一的,人类历史更是一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国的儒家思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希腊哲学、印度智慧……都为人类留下了宝贵财富。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通道,更是文明交流的走廊。纸张、火药以及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的传播,都因跨文明交流而造福世界。
拉杰卜表示,中国和埃及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纸张传到埃及,埃及的玻璃制品也传入中国。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埃合作延续并升华了这种互鉴。他以中埃合作带来的启示为例,从“埃及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相互对接、中埃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和语言类项目以及中埃双方在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守护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拉杰卜也提到,历史提醒人们,当一种文明否认、排斥甚至打压另一种文明时,冲突和对抗便会随之而来。
梅毕娜从中华文明在欧洲的传播进程入手进行了分析。她提到,17世纪时,受利玛窦等众多旅居东亚的欧洲传教士的影响,在欧洲诸国中,法国率先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恢弘博大。通过研究与译介,这些传教士和有关学者不仅向欧洲传播了中国的哲学经典著作,而且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的核心要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便包括人权理念。社会义务与个人权利的分界始终是人类社会组织与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的人权观念同样关乎个体在特定国家社会结构中的权利,以及基于“人”之本质的天然权利。
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尤里·塔夫罗夫斯基(Yury Tavrovsky)称赞道,世界各文明正在加速融合,全球文明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积极引领这一进程。中国通过倡导尊重差异、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筑牢数字文明的价值根基
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正在深刻重塑文明交流的方式,成为激活文化创新的新动力,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开辟了新路径。在论坛现场,多位学者表示,数字化打破了时空隔阂,拉近了文明间的距离。同时,数字化赋予中华古籍全新的呈现形式,例如,《永乐大典》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DG2CI董事长高大伟(David Gosset)认为,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必须保持技术与人文间的平衡,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只有坚守对经典的传承、对他者的尊重以及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才能构建一个和平、公正、可持续的文明未来。
在三场专业沙龙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基于历史、文学、文化等多维视角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基于历史坐标看中国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解读新质生产力”等主题展开研讨。多位中外学者建议,通过数智化赋能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互融共生,筑牢数字文明的价值根基。
其中,印度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布(Mohammed Saqib)、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邦唐(Chhort Bunthang)、TraditioNow创始人米成(Steven Mi)分别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交流:连接心灵、思想和未来”“中柬关系背景下数字赋能文化交流与互鉴”“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数智化助力人类文明保护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展开多元探讨。
9月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举行。会上发布了一批重要文化成果,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其中,成果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推介的《中国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篇》多语种系列图书,签约项目包括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席勒研究院签署的“中德全球治理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2025北京文化论坛 “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和三场专业沙龙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