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已然从单一的经济驱动转向与文化价值、社会效益的协同共生。历史村镇作为典型载体,其更新实践普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文化基因断裂导致“千镇一面”;其二,社区参与缺位引发“主客对立”;其三,技术赋能失度造成“数字殖民”。黄花涝古镇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罕见的千年水驿,其“传承—保护—发展”过程充分映射了中国本土文化遗产活化问题。古镇以“新旧共生”破题,将社会美育作为实践内核,数字技术作为条件支点,构建“空间活化、社区共建、业态融合”三维联动的美育实践路径,将文旅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引擎,实现文化遗产从单一的“空间容器”向丰富的“教育载体”之范式转型。通过物质形态的更新、美学逻辑的嵌入、技术手段的活用,串联起文化治理现代化与城乡文明共生的深层发展机制,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活化理论提供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研究样本。
空间焕活与技术赋能
构建沉浸式美育场域
依托历史空间的沉浸式改造,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深度感知、参与的社会美育实践载体,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与审美素养。立足黄花涝古镇遗存的明清建筑,以“低干预修复+场景活化”为原则,实现历史空间向美育载体的功能跃迁。在具体实践中,文保单位创新采用“钢结构内撑+传统砖木覆面”的“平移支撑”技术,既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又完整地保留原貌肌理;危房改造中恪守“修旧如旧”准则,将明代青砖与现代耐候钢框架并置,在材料层面实现一种“古—今”的时空对话,在叙事上形成一种“可阅读”的历史感,无论是在形式肌理还是在内容表现上,均成为一部鲜活的美育文本。
改造空间突破静态的展陈模式,构建多维度美育场景:通过AR技术复原漕运鼎盛期的“千帆竞发”之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在虚实交融中直观感知古建魅力;非遗工坊变身实践课堂,废弃渔具仓库被改造为开放式手作空间,让游客深入体验“虾鲊”腌制、渔网编织等技艺,将抽象的非遗符号转化为具身认知;文博馆激活学术功能,数字沙盘动态演绎古镇环境千年变迁,定期组织研学活动并吸引专业团队开展文化基因解码研究,形成“展教一体”模式。
这种沉浸式的古建美育范式转型,不仅可以有效延长游客的体验时长,还提高了历史建筑的利用率和文化认知的留存率,以“建筑可阅读、历史可触摸”的美育逻辑实现从“建筑保护”到“美育传达”的价值升华。
为确保沉浸式美育体验的高品质与可持续性,技术赋能需要坚实的后台支撑与严格的伦理规范。古镇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文化感知计算系统”,优化美育资源配置,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与伦理性,提升美育的传播效率与体验质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景区“人—地—物”全要素动态模型,结合物联网传感器数据,实时监测游客密度、设备使用强度等20项重要指标,动态优化商业与文化功能的配比,让数字技术为美育空间的科学规划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基础上,技术介入贯彻“数据最小化”原则,游客行为数据采用去标识化处理,并在云端完成分级脱敏,从源头规避隐私泄露风险。
防止“技术异化”,创新“数字节制”,是数字赋能的重要原则。秉持“数字谦抑”理念,划定AR技术的应用边界,在核心文保区域设置“科技静默区”,确保每日固定时段禁用电子导览设备,维系空间体验的原真性。在权责透明的基础上,游客通过数字扫码方式,分步完成包含政策告知、用途确认及期限选择的三阶授权流程,以充分保障其知情权与选择权。
古镇深刻践行文旅景区技术赋能与伦理保障的双轨模式,让科技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创新性发展、美育效能深化的有力工具,避免“屏幕依赖”对文化体验的侵蚀。通过物理空间的匠心焕活与数字技术的智慧赋能,构建一个深度融合、可持续且富有温度的社会美育场域,让社会美育真正在数字时代保持应有的人文温度。
社区共建与内生驱动
激活美育实践主体
黄花涝古镇创新“三阶赋能”机制,通过具有文旅融合特色的社区共建模式激发社区活力,引导社区居民成为美育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乃至直接推动者。古镇聚焦三个核心环节构建主客共享的可持续美育生态。
其一,基于主体性重构的决策赋权。制定“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框架,由原住民代表、非遗传承人、教育专家按科学比例组成,赋予其对美育项目的提案权与一票否决权,确保在地文化话语权;开设“古镇之声”线上通道,居民可提交文化活动创意,年度票选方案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促进民间智慧向政府政策的制度转化。其二,面向知识再生产的技能转化。设计“传习—认证—反哺”的知识闭环,建立“学徒、匠人、导师”三级认证体系,配套非遗工坊孵化政策,形成技艺传承的裂变效应;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量化为学分,进而兑换创业扶持、教育优先等权益,构建社会兑换通道。其三,创建共生型生态的价值共享。创新文化与经济的互哺模式,将非遗收益转化为区块链通证,按社区贡献度动态分配,实现文化价值的可量化、可转化;提取文旅的部分收入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支持社区美育空间建设与教育活动研发,形成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让社区居民获得切实利益,持续激发民众参与社会美育实践的热情。
“赋权—赋能—赋利”协同机制创新,让黄花涝古镇模式形成一种主客深度互嵌的美育生态环境。确立原住民在决策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传习—认证—反哺”的技能转化链条;创新“文化—经济”互哺利益模式,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业态融合与
价值转化夯实美育发展根基
将抽象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公共教育产品,为古镇的美育实践提供直观动力。从实施过程来看,紧扣文化基因内核,构建“三级价值转化—动态治理—敏捷迭代”的全周期运营模型,探索文化资源形成动能的转化路径,为美育实践提供坚实的经济与文化支撑,丰富社会美育的内容与形式。
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通过三级跃迁路径实现。基础层聚焦文化认知培育,开发“漕运密码”“古建营造”等非遗研学课程,提高人群覆盖率,扩展文化传播度;增值层着力场景体验溢价,打造AR剧本游、沉浸式剧场等文化消费空间,提升场域附加值;衍生层推进IP产业链延伸,孵化“黄小攸”等文化IP,推出楚式漆器茶具、龙舟盲盒等文创产品,拉动文旅年度综合收益。此外,配套产教融合机制,形成共建共享发展格局。动态治理遵循“分级诊疗、精准施策”原则,构建文化遗产活化的系统性方案。对红色预警建筑实施结构性干预,采用“针灸式”修复,植入叙事装置,让危房蜕变为文化展陈空间;对黄色预警区域推行“功能再生计划”,实现业态置换与风貌协调,将部分商业空间转型为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文化载体;对蓝色预警区预留弹性发展空间,为未来文化创新预留实验场域。敏捷迭代旨在构建“监测—反馈—优化”闭环。实时捕捉数据,触发动线优化与业态调整。深度调动景区监管职能,形成“问题反馈—方案生成—实验验证”的敏捷机制,加速文旅领域的PDCA循环,创造运营优化的“中国速度”。
通过将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经济系统,以文化资源助力美育发展,强化美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美育的协同共进。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黄花涝古镇改造与设计,有效回应了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活态传承”“智慧文旅”等核心命题,其创新实践为破解“保护—利用”悖论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以空间焕活文化基因,以共生重构主客关系,以产业重塑经济生态,在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践行社会美育。
(作者系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