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研究,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3-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村在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等物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推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系统的社会心理建设,其中就包括心理学界的参与和支持。社会心理服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心理学实践,具有非竞争性、普惠性等特征,旨在通过提高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促进家庭和谐幸福,提升整个社会的心理满意度与幸福感。
  基于乡村振兴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战略,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乡村振兴工作要满足农村人口的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从实施途径来看,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聚焦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包括自信心、幸福感等心理素质;从实施目标来看,乡村振兴则要进一步消除心理贫困,走向精神富裕。
  基于上述理解,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不仅仅是为农村人口提供个体层面的心理健康服务,比如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更应该从宏观层面来解决社会心理的建设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现代观念、情绪调节力、积极品格和创新能力等,促进其发挥潜能,增加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提升群体德道水平,增强群体合作和凝聚力,进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基于乡村振兴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根据地方特色,尝试将心理服务运用于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内蒙古的心理帮扶中,针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和需求,研发了农村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模式,对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进行科学的早教意识和能力培训,显著提高了培训对象的沟通能力;针对农村人口的决策心理特点,他们开发了可用于评估可持续胜任力和绿色意识测量工具,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干预方案。由此可见,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用来解决“三农”问题。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结合当下农村、农民的现状,构建社会心理服务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增强农村人口的内生动力中发挥赋能作用。国内有学者通过问卷对农村成年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内生动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未达到“比较充足”的水平。社会心理服务可以根据当地人口的心理特点,采取“振智振志”的心理措施,帮助他们接受现代观念、提高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调整行为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在促进文化振兴中发挥助推作用。“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方面与五大要求之一,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文化内在于人的心理,无法通过政策和制度直接移入人的思想。社会心理服务可以针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和要求,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引导和调整农村人口的动机情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使其形成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的社会心态,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在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中发挥协同作用。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乡镇政府、村干部、农民等多元主体通过民主协商、共同决策等方式,管理乡村公共事务、化解乡村矛盾、促进乡村和谐的动态过程。社会心理服务可以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学科,协同服务于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帮助了解不同主体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使各类干部树立柔性治理理念,实现农村“由心”的善治。
  基于乡村振兴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策略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亟需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目前市级及以上层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作为整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最基础的层级,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个体和社会心理的实际情况。为此,本文从国家、基层政府和心理工作者三个层面提出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可行性策略建议。
  将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出台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方案,制定目标和方向,明确工作要求,为基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一般是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政法委员会。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需要乡村振兴部门积极参与,充分了解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意义,增强其主导权和影响力。将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情况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评估内容,负责心理服务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应指标展开工作,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同时这些工作人员还可作为第三方,围绕乡村振兴的效果开展评估,监测政策实施是否尊重当地群众的心理规律和需求,是否带来内生动力的提升等,便于乡村振兴政策实施的调整和优化。
  将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嵌入基层政府的实践工作。第一,提高农村社会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形成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财政资金、人才队伍、平台设备的建设,采取“全民宣教—重点筛查—有效治疗—社会康复”四级预防方案。在工作中,利用符合农村群众喜好的方式进行全民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身心健康同等重要”的理念,提高心理自助。同时还要加强对乡村医生、教师、村干部等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提供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心理学专家、社会工作者联系的机会和平台,利用村委会、综治中心等场所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不仅仅是防治个体心理问题,更要在当地特色的基础上,构筑多元整合的服务体系,挖掘优势心理资源,通过社会舆论、团体辅导、乡村文体活动等社会活动,提升全体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他们的潜能发挥,增强自信心、希望感和幸福感。第三,在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中,一方面,针对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引入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根据难题类型和个体特点,分析其心理动机、诉求等,提供详细的协同解决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和追踪回访,提高政府部门和农村人口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采用心理专业知识和技术,不断加深农村人口之间的情感联结,提升农村人口对个体身份、社区和乡村的认同,增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还可以通过案例展示等途径,增进全社会对农村生活和人口面貌的理解,减少对农村的刻板印象,进而打造守望相助的农村命运共同体。
  将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植入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思想。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相比,心理学界对农村人口的关注度相对不高。以“农村”“心理”为关键词在国内学术网站上能够检索到的论文不多,需要进一步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依据。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们也应该自觉承担起责任和使命,首先要懂农业爱农民。鼓励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走出实验室,深入农村开展研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学习管理学、计算机等交叉融合的现代化技能。发挥心理学在乡村振兴中的智库作用,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综上所述,构建农村社会心理服务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进展已积累宝贵经验和启示。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政府和心理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创新农村社会心理服务新举措,将心理服务精准而全面地落到实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