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杨欣)10月25日,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委员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暨《国际经贸探索》创刊四十周年期刊建设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致辞并作主旨演讲,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秘书长高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申明浩,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理事长董世峰等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楚仁教授主持。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史丹在致辞中表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的关键五年,推动产业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在主旨演讲中,史丹以“‘十四五’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为题,回顾了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卓越成就。展望“十五五”时期,史丹提出,要重点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发展置于更优先位置;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着力提振内需,促进供需平衡;三是数字化转型与稳定就业的关系,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对就业结构的冲击。史丹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
申明浩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上取得的成就,特别介绍了广外在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经济专硕建设方面的创新探索。他期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界的交流合作,在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领域探索新路径、凝聚新共识、产出新成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的演讲。他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例,说明静态分工模型无法解释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并提出中国“多元化经济基础与集中式上层建筑”结合的体制构成了需要新范式解释的“斯芬克斯之谜”。他认为,决策是动态调整过程,企业家的核心职能是主动“发现”机会,最终实现增长与稳定的有机平衡。
圆桌论坛聚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在以“数字经济与供应链”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龙文滨教授阐述了数字经济如何通过数据透明化、流程优化赋能供应链碳减排,为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了微观视角。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院长杨继军教授基于对中美供应链断链的研究,提出通过数字技术加强供应链安全相较于“空间重组”更具经济合理性。腾讯战略传播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创前分享了“智能经济”作为技术扩散过程的前沿观察,强调场景与应用是驱动AI技术落地的关键。阿里云智能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总经理谢天则分析了中美在AI供应链领域的博弈态势,提出全栈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性,并分享了AI技术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新动能、新工具和新服务模式。
在“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出海”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专家文健君结合实战经验,系统梳理了企业从“产品出海”“产能出海”到“供应链出海”与“核心能力出海”的演进逻辑。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维林教授提出,企业出海需实现从“技术应用”到“技术标准定义”、从“供应链管理”到“全球产业生态协同”、从“国内合规”到“全球合规与价值观沟通”的三重能力转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郑刚表示,企业出海已进入风险常态化的新阶段,必须建立集地缘政治、产业规则、贸易安全于一体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现祥教授提出,政府应通过“共识效应”“资源生成”和“锚定效应”,为企业出海超前引领、松绑赋能,呼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多维指标体系。
《国际经贸探索》创刊四十周年期刊建设研讨会同期举行。来自国内知名期刊的二十余位嘉宾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下的期刊使命”“特色栏目的策划与可持续性”“青年学者友好型期刊的建设”等前沿与核心议题,分享了实践经验。与会嘉宾对《国际经贸探索》特别是其“国际经贸规制与全球经济治理”栏目提出建设性意见。

会议现场
会议由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前海)、《国际经贸探索》编辑部、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经济贸易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粤商研究中心等联合承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核心期刊主编、专家学者,以及腾讯、阿里云等企业界代表参加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