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22日下午,“创新指数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清华大学联合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共同发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GIHI2023)报告和《自然指数-科研城市 2023》增刊(Nature Index Science Cities 2023)报告。
发布会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GIHI首席科学家陈玲主持。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张继红主任发表致辞。他表示,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叠加北京“两区”和中关村示范区政策优势,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优化营商环境。
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发布会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正在以其惊人的力量助推引领产业发展、经济新增长,广泛而深刻地重塑着国际创新格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深入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使命担当。北京和其他亚洲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快速崛起,更需要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监事会主席史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先生(Stefan von Holtzbrinck)表示,研究和创新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分别从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两个不同视角来定义和审视全球城市的创新水平,给了我们比较全面的洞见,二者互为补充。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表示,城市已经成为知识和创新的主要载体,在2030年最后期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科学城市为中心制定指标,探讨如何评价创新具有特殊意义,可以为解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提供重要支撑。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3》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数据与分析解决方案中国区主管巨蓉在现场正式发布。她对2023年的评估架构、评测指标、数据评估结果进行了解读。指数的评估结果显示,在自然科学领域,北京仍然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贡献了中国在自然指数总份额的近20%。此次中国共有10个城市居于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前20位,比去年又增加了两个。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发布并解读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GIHI2023)指数的评估结果。旧金山-圣何塞、纽约、北京连续两年保持前三甲位置,粤港澳大湾区名列第六、上海第十,共有19个中国城市进入全球百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名单。在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背景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依然持续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全球经济实现韧性增长。值得一提的是,GIHI2023新增“学科策源地”和“人工智能技术专利”两个焦点报道,共有33个城市成为全球学科策源地,其中有10个美国城市、6个中国城市。在22个学科高被引论文数量的统计中,纽约和北京分别有8个学科和7个学科排名第一,占据绝对优势。北京在科学、技术、工程与医学(STEM)领域的11个学科中,有6个学科排名第一,非常引人注目。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专利爆炸式增长,北京、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工智能专利存量远超东京,位列前两名。前沿领域竞争极为激烈,多个亚洲城市开始在前沿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全球创新网络是动态演进的,指标体系仍然需要持续优化和改进。会议当天《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中文版同步在Nature官方网站上线。
围绕“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和评估”这一主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副总裁Daren Howell博士在线发表了题为“AI与科研智讯,洞察科技的未来”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力量,是科学和技术的生命力,将我们推向一个不断挑战可能性边界的未来。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在多维度、多尺度上重构科研信息的契机,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并推动创新,共同开创一个知识无边界、创新无限制的未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玄兆辉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国家创新指数研究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指标应真正反映创新能力的某一方面或特征,并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同时尽可能有效地体现评价者所期望解释和分析的现象,反映其本质属性。
北京市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天扬发表题为“人才黏性视角下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创新潜能优势发生的重要驱动源自城市管理者对人才创新创业大力支持、高黏性区域重点布局、优质人才发展环境塑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合力。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统计评价研究室副主任张宓之发表题为“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的研究前沿探索”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科创中心指数满足三个功能体系,是国家战略与区域实践的重要标尺,应当服务国家战略、与使命匹配,塑造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数据引导体系。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顾问文学,清华大学科研院项目部主任朱付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科技政策中心副主任梁正,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柳卸林、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刘云、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赵作权、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创新政策与评估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宏伟、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念云,以及施普林格·自然数据研究团队等专家出席了“创新指数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就世界创新格局、创新指数的评估等发表了观点,对开展指数研究进行了展望。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