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成功举行

2023-1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段丹洁)11月25—26日,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开幕。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

会议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在致辞中表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也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种种具有世界之问的时代命题,亟需我们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攻关,进行破解,可以说回答并解决这些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各种疑难杂症,中国有望建立中国世界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学赶超国际一流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提到,今年是“一带一路”十周年,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重大。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希望与会各界专家学者能够支持这个论坛一直办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春明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企业进口竞争与企业避税的关系,发现进口关税下降是企业避税加剧的驱动因素,从微观机制来讲,存在着进口竞争的挤出效应和竞争落后效应,从企业行为来看它具有长期性、差异性,而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效性来讲,现有两个政策都可以减轻这个负面的效应,但是更多的是输血机制而不是造血机制。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从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与时代内涵、发展基础与现状、价值以及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黄建忠认为,中国经济自身的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世界经济走向。中国的自主性开放应该着重从“双自联动”下手,也就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者之间的联动是中国进一步制度型开放的突破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认为,数字全球化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安全性等问题,数字化甚至影响到人才培养以及传统市场经济。从国际竞争新优势来看,贸易链条的数字化程度,以及外贸主体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从成本、竞争力还是安全稳定等角度来看,对于贸易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既不断深入又充满变局的情况下,各国的贸易政策协调非常重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唐宜红表示,引入全球价值链,可以让各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和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建立一种联系。秉承贸易政策的多边协调,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是推动全球重大经贸问题的解决的必然途径。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表示,当前产能过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求偏向于服务业,新一轮的风险不断累计,产能过剩突出的结构性的矛盾愈加显现。他认为充分利用双循环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通过外部循环来提升国际企业的适应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发展,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梳理了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欧美“重振制造业”背景、美国“制造业回流”表现、全球“制造业回流”案例以及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对我国的影响,他认为需要形成可控的内生力量,预防可能的经济脱钩。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提到,中国出口的高质量发展,关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通过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他发现汇率变化对于数字化转型及出口的作用,在不同的企业上是不一样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也是不一样的,这些异质性的结果给政策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

  随后,论坛围绕世界经济相关主题,举行了六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分别聚焦“全球产业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发展”“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制度型开放”“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国际金融与投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深入进行研讨交流。

关键词:世界经济;产业变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