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科学行动指南。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全方位锻造七方面能力本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增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首要的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是党中央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上起到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作用。地方党委(党组)是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决策部署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首先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全国宣传文化部门是执行文化建设工作要求的主阵地,要强化政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建强干部人才队伍,提高工作质量效能。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造成思想混乱、信仰迷失,甚至亡党亡国。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样化思想文化发展,才能夯实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凝聚在一起。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好第一批主题教育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党内教育引导带动全社会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着百年大党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作风历来是引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领导干部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要严格管好家人亲属、管好身边人身边事,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前沿,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伴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迫切需求。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共通,最终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旗帜鲜明抵制批判网络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补充、拓展、完善其内涵以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
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不能只看经济效益。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在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协调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增强国际传播和人文交流的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倡导所有国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外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经过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最重要的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刘启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栾永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