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和谐世界,都是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方案,是中国为人类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建设和谐世界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理论联系和实践联系。从历史联系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同时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在发展、安全、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极大丰富、发展和深化了和谐世界的内涵。从理论联系看,二者都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客观实际出发,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主张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经济上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生态上尊重自然、协力推进,实现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 (阅读原文)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荡演进,和平与发展、安全与治理的国际赤字进一步加重。从国际国内发展来看,东北亚地区在“两个大局”中地位十分重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推进东北亚国内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国际区域的和平发展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包括中、日、韩、朝、俄、蒙六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人口占比高、经济占比大、政治份量重的地区,是全球经济科技最发达地区之一,是大国力量高度交汇、南北与东西关系高度交织、和平与发展问题高度交集的地区,也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与安全最重要的门户地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展开和世界百年变局的演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性结构性意义。 (阅读原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中国完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全面开展抗击新冠疫情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国际赞誉,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阅读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日益体现大国责任与大国担当,对全球治理高度重视,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来,其思想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在实践中,中国从不同领域,沿不同路径,携手各国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好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阅读原文)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博大胸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的使命担当,让世界充分感受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必将为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合作开创未来注入强大动力。 (阅读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高瞻远瞩,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它不仅被写入党章和宪法,而且多次被写入一些重要国际会议或双边关系文件。这一理念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