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希望从那些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与可预测性的国家中寻找应对共同挑战的智慧与方案。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未来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方法,推动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原则走向世界,对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国家安全屏障至关重要。
一、“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这一理念纳入国家安全的总体指导思想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绑定,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提供思想指引;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将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统筹发展和安全原则成为党执政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二、“统筹发展和安全”指导下我国“十四五”成就显著
回顾“十四五”时期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的历史成就与经验做法,为“十五五”时期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实践路径。
一是国家安全体系更加完备、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升。“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不断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和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关键时刻必有关键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紧要关头把握方向,维护党中央权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内容,推动国家走向更安全、更美好。
二是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经济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核心命脉。“十四五”期间国家经济总量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经济发展趋势良好。粮食安全保障稳固,国家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能源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国家建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生态安全持续向好,能源绿色转型效果显著,逐步搭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社会更加稳定与安全。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十四五”期间国家改革完善社会安全体系,提升民生福祉保障能力,促进社会稳定与安全,为社会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应成为实现“十五五”目标的重要方法论
“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更加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对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实的变化要求必须动态调整和深化实践路径,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现实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条件与环境改变。国内外的现实环境是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存在内需不足、消费能力下降,地方政府债务与财政平衡仍需改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挑战持续增强,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技术封锁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二是国家安全风险复杂演进。传统安全风险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风险的传导性与联动性显著增强。国家安全风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安全风险,单领域安全风险具有多领域传导可能,国家安全风险呈现全领域、全覆盖的现实特点。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仍需深刻把握。例如,科技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国家安全风险日益凸显,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等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风险类型,发展和安全之间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四、“十五五”时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着力点
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成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定盘星。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群众根基。国家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造福人民,必须始终将人民安全置于首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从源头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的发展则是更高水平安全的最坚实保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安全发展的战略支撑,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四是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构筑全面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既要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等传统安全,还要坚决维护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五是完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确保发展和安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法治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长远保障,要加快国家安全立法修法进程,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
六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营造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发展和安全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能仅仅做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不仅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更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格局注入了强大的稳定性与方向性。一个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中国,正以日益成熟的制度体系和包容开放的姿态,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局势提供重要锚点。中国必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富远见的智慧和更加坚实的行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迈向更加和平、公正、安全、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中国方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24年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24&ZD120)子课题“新时代维护国家统一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倪春乐,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唐宏波,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