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反制裁研究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作为高度交叉性的研究议题,反制裁研究亟须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持续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践体系建设,方能在学理与实务两个层面形成合力,为国家制定科学有效的反制策略提供有力支撑。
反制裁研究的主要领域
目前,我国反制裁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技术发展和国际关系三个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与政策建议体系。
在法律法规领域,研究重点聚焦反制裁的合法性基础与制度完善。一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单边制裁违背国际法“不得干涉内政”原则及世界贸易组织“非歧视”义务,我国的反制措施则基于国家自卫权和国际习惯法,具有坚实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另一方面,不少研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细化配套规则,提升反制措施的精准性与可操作性。近期研究还关注法律适用边界、制度效力评估以及在阻断条款下的适配性审查、救济路径等关键议题,推动我国反制裁法律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在技术发展领域,反制裁研究聚焦两大关键任务:一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二是强化技术规则话语权,重塑全球科技治理格局。自201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数十项“卡脖子”技术清单以来,已有超过六成取得突破,催生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制度规则层面,我国正逐步破解“规则制定权陷阱”,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战略路径,成功实现从技术追赶者向规则引领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正由被动防御走向攻守兼备的新阶段。
在国际关系领域,研究强调关税、出口管制、金融工具等手段的协同运用,推动中国反制裁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合作方面,研究普遍认为区域一体化平台和全球反制裁联盟构建是有效路径。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机制,我国不断拓展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贸联系,降低对西方市场的依赖,同时与其他受制裁国家加强协作,形成对抗单边制裁的联合力量,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提升反制裁研究多学科融合空间
反制裁研究是一个高度复合性的议题,涉及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及相关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多学科交汇特征。整体来看,我国当前反制裁研究中多学科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一,打破学科壁垒是深化研究的基础。学科壁垒是制约我国反制裁研究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推动反制裁研究从单一学科视角向交叉集成演进,需要以消解学科边界为起点,促进跨学科对话与融合,构建问题导向下的知识整合机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打通研究“堵点”,贯通理论与实践,推动反制裁研究走深走实。
第二,构建“法律+国际关系+X”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其中,“X”可涵盖产业经济、数据科学、管理学、传播学及相关技术等领域,覆盖从战略评估、制度设计、风险识别到执行监督的全链条任务。这一多维协同体系既可以提升我国在技术封锁应对、供应链韧性构建中的知识储备,又可以强化对国际规则制定权的系统布局能力。
第三,以新兴技术驱动研究范式转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反制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革新契机,推动反制裁研究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例如,通过系统建模与量化仿真,可动态评估不同反制策略的可行性、适配性与边际影响,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支持。技术赋能与理论创新的融合,将成为推进我国反制裁研究智能化、精准化和战略化的重要路径。
第四,强化跨学科应用导向,提升实践转化能力。反制裁不仅涉及理论建构,更具有实践应用需求。当前,我国在反制裁工具的制度化构建上已初具规模,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从“工具生成”向“实战转化”的高效过渡,这一过程同样需要多学科协同支撑。例如,我国在稀土出口中试点的“全链条区块链溯源”机制,通过将开采、冶炼、运输、出口等环节数据上链,实现对最终买家和违规中间商的精准定位与实时监控,已成为“法律—技术—治理”融合的典型实践案例。此类实践表明,反制裁工作的系统推进离不开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和多种工具的复合运用,需转向“联合建模、综合研判、协同执法”的整体化路径。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践体系
推进反制裁研究的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探寻一条行之有效的反制裁人才培养路径,才能为我国反制裁研究与实践提供充分的支持。
首先,在国家层面,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引领调动作用,主动打破行政问题产生的学科融合壁垒,协调对接各学科、学术研究与实务需求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推进跨学科人才梯队与智库建设,资助反制裁研究专项项目,积极参与反制裁研究的人才培养进程,为反制裁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互鉴提供机会。
其次,在高等教育层面,反制裁研究人才培养需整合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力量,强化复合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构建“法律+国际关系+X”的融合课程体系。有志于从事反制裁研究的相关专业学生需接受不同学科的基础学术训练,在此基础上根据学院专业优势和个人意愿有所侧重地从事特定领域研究。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及早参与反制裁实务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培养一批具有多元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满足反制裁工作需要的人才。
最后,在反制裁实务机构层面,人员培训工作也十分重要。实务人员往往具有相对丰富的反制裁实践经验,若要更好地应对前所未有的制裁挑战,仍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进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具体来说,实务人员既可以担任实务导师,以亲身经历和实务经验支持高校反制裁人才培养,也可以通过讲座、在职培训、专题辅导班等方式,掌握最新反制裁研究动态,提升反制裁实务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的理论体系与制度保障研究”(24ZDA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