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 全方位夯实经济安全根基

2025-07-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5月12日,《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发布,这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在创新理念、治理实践和建设成果方面全方位的展示,对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需要全方位夯实经济安全根基。
  一、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
  首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推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运用系统观念指导我国经济工作,通过规划引领体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
  其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通过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增强国有经济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等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更有效率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防范资本无序扩张,设好“红绿灯”监管体系。 
  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防范经济安全风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防范经济安全风险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一是强化技术创新驱动,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动前沿技术自主研发,减少对外技术依赖。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集群,推动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鼓励企业加快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避免低端锁定风险。二是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防范产业链断链风险。建立关键原材料储备机制和替代供应渠道,通过绘制产业链图谱,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降低地缘政治冲击影响。完善政策引导与风险预警机制,化解结构性失衡。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体系,从安全入手保障产业链高端化。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程。转型过程中,既要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资源竞争加剧等外部挑战,也要化解国内产业结构惯性依赖、传统能源替代风险、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内部压力。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必须坚持安全转型理念,在降碳进程中筑牢安全防线。
  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屡创新高,但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多重挑战。首先,构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体系,强化粮食产能根基。一方面要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动态监管机制,强化对耕地用途转换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生产全要素技术集成,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其次,构建智慧生态协同发展格局,激活全链创新动能。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产业领军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多主体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相衔接的创新链条。再次,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以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粮食生产思维,构建多维资源开发体系。统筹森林、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资源禀赋,发展林下复合种养、生态循环水产等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推进菌菇类特色生物资源的梯度开发。最后,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激发主体内生动力。依托多层次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构建起覆盖生产端、分配端与市场端的复合型保障网络。发挥市场托底功能,通过动态调整稻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生产者基本收益预期。构建覆盖土地流转、农资投入与生态补偿的差异化补贴体系,扩大完全成本保险的覆盖范围,系统性提升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安全关乎国家命脉,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仍需警惕多重风险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挑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一是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全面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贯穿金融工作全过程。强化地方党委属地责任,健全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政策执行“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二是坚持底线思维,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持续攻坚重点领域,加快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巩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压舱石作用。构建法治化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完善功能监管和穿透式监管机制,推进金融活动全链条监测和非法金融活动精准打击,健全“对监管的监管”制度,切实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防范外部冲击,充实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改革提升抗风险能力。增强金融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平衡防风险、强监管与促发展,注重与财税、科技、产业、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协同联动,在全局中定位谋划,形成各领域相互促进的改革合力,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
  五、确保能源和重要资源安全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关系国家繁荣、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要有效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有效供给,关键在于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系统推进深层变革。一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坚决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升级改造,健全节能制度政策体系,广泛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二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非化石能源替代,优化化石能源开发与清洁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能源。三是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强化创新驱动。科技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撑,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瓶颈技术,提升资源开发效率和能源转化利用水平,带动能源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制度性障碍。要破除制约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与监管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环境,使政策法规真正成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六、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提升经济安全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把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对外开放中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开放新格局开辟发展新空间、塑造安全新优势。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举措。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立足点,打通经济循环堵点,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增强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依托开放高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内外循环联动,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扩大双向贸易、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国内国际规则对接和资源互通。二是重塑国际产业链体系,提升全球分工中的竞争优势。立足我国完整工业体系优势,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重构区域价值链,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消除贸易壁垒,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的高端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本土化与多元化布局,保障关键领域安全,拓展区域合作“朋友圈”,构建协同高效、内外联动的现代产业生态。三是引领全球治理变革,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公正的国际新秩序。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增强规则、规制、标准等“软联通”影响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将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纳入国际议程,反对阵营对抗与贸易保护主义。在气候变化、数字贸易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金砖机制,推动多边主义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722022BY010)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