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承韬奋精神融入新闻与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5-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钟雯轩)今年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30周年。11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召开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人才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紧扣国家在文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媒体融合发展等领域对“高素质传媒出版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以韬奋精神传承为思想内核,深入探讨全媒人才能力锻造、智能传播素养培育、基层传播实践赋能等人才发展核心议题,为培养更多“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扎根人民”的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人才凝聚共识。

  韬奋精神的核心在于“信仰之火追随真理之光、胸怀家国勇担民族大任、心系人民践行根本宗旨、献身事业忠于新闻理想”。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殷陆君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在新时代弘扬韬奋精神,坚守人民利益、锤炼过硬本领、恪守职业道德、学习全媒传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们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新闻理论与传播实践深度融合;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话语体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政治立场、厚植人民情怀。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张首映以邹韬奋创办《生活》周刊的事迹为核心,分享了邹韬奋先生“坚持客观公正的传播准则、将家国情怀深度融入办报全过程、始终把读者的需求和利益置于首位”的办报思路,并提炼其“以真实为生命”“以担当为底色”“以读者为中心”的办报“硬经验”。他认为,面向“十五五”时期,新闻出版从业者应传承韬奋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助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表示,我们要传承精神根脉,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石;要锤炼专业能力,掌握AI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锤炼信息甄别和深度思考能力;要厚植民生情怀,扎根基层讲好中国故事。

  培育新时代人才需传承人民至上的初心,锻造守正创新的本领,涵养担当有为的气节。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惠西平表示,韬奋精神为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人才培育指出了方向,竭诚为读者服务是立身之本,面向人民是初心坐标,精益求精是成事之基,学做互促是成长密钥,为真理不屈是精神之魂。

  邹韬奋先生于1912—1919年在交通大学学习。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孙早回顾了邹韬奋先生在交通大学的求学经历。他表示,学校将传承韬奋精神融入新闻与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平台,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打造智能传播特色学科,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新时代新传媒新出版行业培育心怀家国、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与会学者结合研究与实践,从人才培养路径、核心能力锻造等方面分享见解,为新时代传媒出版人才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平在主论坛作题为《笔墨照时代,情怀铸灯塔——邹韬奋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贡献探微》的主题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作《实践教育与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报告,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作《锻造未来新闻课堂 培育卓越新闻人才》报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作《创新探索,特色发展,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的国家栋梁》报告,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明新作《当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三重趋势》报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作《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六组辩证关系》报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在线上作《浅谈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报告。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智能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智媒时代的新大众文艺”青年学者工作坊、大广赛智能视听实践教学专家研讨会、2025年西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联盟工作协调会、新时代韬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西部大学出版社联盟年会五个平行分论坛。

  会议间隙,“长江韬奋新闻卓越导师计划”启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智能视听实践教学基地”揭牌,“繁星指数微短剧大数据平台”发布,“新大众文艺系列丛书”出版签约。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