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交叉与智库建构

2025-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0月18日,“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交叉与智库建构”高端论坛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区域国别学科的建设逻辑、交叉机制、人才体系与智库实践展开深入探讨。

“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交叉与智库建构”高端论坛现场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教授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主持。
  章益国表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是国家层面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服务国家安全与战略决策、推动企业走出去与本地化经营,还是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区域国别研究都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对于财经类高校而言,推进“经济学+区域”路径,强化对区域经济制度、市场文化、法律环境的深度理解,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现实选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区域国别学走向“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结合
  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彭青龙教授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资料汇编和事实呈现层面,而应以“国家所需—学术所能”为逻辑起点,聚焦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域。他提出,区域国别学必须走向“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结合,既要形成稳定的学术积累机制,也要在制度建设、政策咨询与公共传播等环节发出学界声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围绕区域国别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区域国别学必须回应两个核心挑战:一是如何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真正融合,而非拼盘式叠加;二是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立场、理论表达与方法创新的自主体系。其根本出路在于构建交叉组织机制、跨层次学术网络与常态化政策对接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彭青龙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作主旨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从“外语附属”向“独立学科”跃升
  圆桌论坛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创新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玮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丁纯教授表示,区域国别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认识世界,而不仅仅是服务外交。他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应在理论框架中嵌入国家制度差异、政策形成机制与社会反应逻辑,从而提升比较分析的科学性与政策建议的针对性。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认为,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核心不在于牌子多少,而在于是否具备稳定团队、学术追踪能力与实地调研基础。他提出,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从“外语附属”向“独立学科”跃升,就必须在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与职称认定上实现制度破题。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研究员结合其所在团队在全球南方研究方面的经验提出,当前非洲区域国别研究面临基础数据缺失、实证难度大、研究资源分散等现实问题。她呼吁加强多校共建机制,推动区域数据库、案例库与方法库共享。江西财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吴朝阳教授提出,财经类高校的区域国别建设不能“轻平台、重项目”,也不能走向空心化。他分享了江西财经大学探索“三三制”架构(即三类平台、三类师资、三类成果)的经验,并强调要增强学术与智库双轮驱动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刘洪钟认为,要破除区域国别研究中“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的二元思维,应推动政治制度分析与经济结构分析在区域研究中的一体化解释。
专家学者在圆桌论坛上交流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应从“制度嵌入”视角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意义
  西南财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邓富华教授结合西财“经济学+”建设经验认为,财经类院校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不能削弱专业训练,而应通过交叉课程、双导师制与联合实训等机制强化学生的专业识别力与国际敏感性。黄梅波从学科发展史角度出发,探讨了区域国别研究在欧美的发展路径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她表示,欧美区域研究起初多附着于冷战背景下的地缘政治,但随后逐步演变为融合语言、历史、政治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她呼吁中国在构建本土区域国别学科体系时,应当汲取国际经验但不照搬,应强化问题导向与实践场景适配,同时在培养模式上统筹处理“专业深度”与“区域广度”的关系。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尚宇红在点评环节提出,区域国别研究不能停留在“讲国家故事”的层面,更应聚焦经济发展路径、产业结构演进与国际合作机制的结构性分析。他认为,在当前全球价值链重组背景下,区域研究人才应具备将经济逻辑、贸易规则与区域政治深度融合的能力,这对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组织学院教授王金强提出,应从“制度嵌入”视角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区域研究的成果不应仅服务学术,更应服务国家涉外法律政策、国际经济治理和全球规则谈判。他建议,高校可依托自身国际组织课程资源,推动“组织研究+区域研究”的深度整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跨制度分析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廖佳总结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不是一门“材料学科”,而是一门“系统性认知学科”。此次论坛展示了财经类、外语类、综合类高校在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上的多元探索,也映射出区域国别学科正从概念导入迈向结构成型的关键阶段。
  该论坛作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65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主办,区域国别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国际组织学院联合承办。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交流发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教授主持主旨发言环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创新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夏玮教授主持圆桌论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廖佳作总结发言 本网记者 查建国/摄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