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朱子文化时代价值 促进全球文明互鉴共生

2025-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时值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诞辰895周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历经近千年的传承与流布,愈发彰显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价值与蓬勃生命力。当朱子思想与21世纪的全球文明对话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智慧火花?近日在福建南平举行的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上,来自全球的学者展开深入探讨,让这座因朱子而闻名的城市再次成为思想交汇的殿堂。
  辉光日新
  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时代价值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巨擘。其思想体系重塑了儒学经典体系,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系统化与时代化发展。如今,朱子学已不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成为学者探究现代社会治理、个人修养、文明发展的宝贵资源。
  多位学者提出,朱子学说中的诸多理念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智慧高度契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朱子倡导的以礼乐制度教民、道德教育养民,构建有序政治共同体,与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要求相通。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提出,我国秉持的“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理念,也正是对朱子“与民共之”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为全面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台湾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原院长林安梧认为,朱子继承了北宋思想家的理念,确立了“客观法则性”,弘扬朱子学问有助于构建多元互济、理一分殊的文化格局。
  朱子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示。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分析认为,朱子主张的“正君心”“重德教”,以及用“理一分殊”解释文明形态,以“格物致知”拓展认知边界,以“修身齐家”维护文明秩序,以“书院教育”传承文明基因,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价值。福建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朱子强调民众的政治主体性,要求为政者超越私欲,其思想深化了儒家民本内涵,为当今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鉴。
  朱子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朱杰人提出,朱子的重大贡献在于在儒学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保持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其民为邦本的政治底层逻辑,彰显了东方文明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深圳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景海峰聚焦于朱子对构建“四书”系统的贡献,认为推动“四书”成为一个新的儒家经典群组,是经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对于我们适应时代要求,推动儒家思想的诠释和义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董平阐述了朱子如何把《近思录》体现的北宋四子(周敦颐、二程、张载)之学融汇于先秦儒学的经典文本体系,重构了以德性为本原的儒学意义与价值展开的历史叙述。
  在个人修身与道德培育层面,朱子学说的时代价值同样显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认为,朱子将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确立道心的主导地位,通过穷理致知实现正心诚意、提升德性,这对提升个体人格成就和道德自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唐德清表示,朱子理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关联,将个人、家庭、国家视为有机整体,贯通理与礼,值得深入研究和传承弘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则从朱子学说中看到了其学问与实践兼具、严肃与活泼并存、立足家庭化育天下的品质,认为这种直面问题、反思提升、求得共识的态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胸襟。
  朱子学智慧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塞舌尔前副总统文森特·梅里顿坦言:“朱子的思想对我而言可谓是一种‘启蒙’。他提出的‘理’与‘气’的概念,揭示了一种道德宇宙观。朱子继承了儒家的深厚传统,他的智慧穿越千年,为世界提供了增进彼此理解、实现和谐共处的思想工具。”大邱韩医大学日本学系名誉教授朴洪植谈到,朱子哲学“继往圣”的历史精神与“开来学”的时代精神,将发挥重要作用。
  融会贯通
  在“第二个结合”中传承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智慧,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也要融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其中包括由朱子学所带动、涵养出来的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提出:“朱子理学创新启发我们,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文明的交流互鉴,并非局限于中华优秀经典的理论研究与思想创新,更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孟子研究院院长袁汝旭认为,“第二个结合”为朱子学真正走向当代、绽放光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理论通道,要求我们返本开新,实现朱子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索将传统文化精华创造性运用于当代社会实践的途径。
  学者们深入剖析了朱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在核心理念上的内在契合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朱子哲学体系中对“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等命题的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实践认识论、社会规律性的核心论述,在根本逻辑层面形成深度呼应,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度交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更坚实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动力。
  “尽管朱子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不同的国度与语境,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与特征,但是它们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刘刚分析道,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的天下为公、天人合一、仁爱、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其亲仁善邻、民为邦本、德主刑辅、节用爱民、为政以德的治世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其革故鼎新、易穷则变、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李毅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古今贯通、中西融汇的理论自觉。  
  理一分殊
  朱子学对文明交流互鉴的启示
  当今世界,多种文明交织激荡,如何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关乎人类未来。朱子学中“理一分殊”的世界观,以及天下一体观、包容并蓄精神,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合共生带来了深刻的时代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深刻阐释了“理一分殊”对理解文明关系的意义。他认为,如果说西方文明观是从“一”出发力图消弭“多”,那么朱子则是从“多”的现实看到“一”的可能性。最为重要的是,认识到各种文明在人类生存方式上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有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就有了不同文明和平共处的可能性。福建省政协常委、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向概括道:“用朱子理学话语来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就是‘分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理一’。”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品端认为,“理一分殊”正是朱子解决不同文明传统、价值冲突的最深刻见解,可以在不同文明对话中被视为一种方法论原则。“理”不仅可以贯通古今,也可以让中西文化交流既能对话又有立场,既能融合又彼此独立,为解决文明差异提供了东方智慧。
  朱子学早在历史上就已展现出强大的跨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提出:“在人类文明演进进程中,文明互鉴始终是推动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无论是西方现代化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都离不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这已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则以朝鲜半岛为例,揭示了朱子学本土化的生动历程。他发现,朱子学传入朝鲜后,以柳成龙为代表的朝鲜儒学学者,把儒学从一种外来学说演变为塑造朝鲜王朝国家精神和士人风骨的核心力量,推动了儒学在朝鲜的本土化进程,不仅为中朝儒学交流作出了直接贡献,也展现了朱子学术的强大魅力与适应性。
  如何在交流互鉴中保持自身特质并汲取他者精华?印度尼西亚和谐文化基金会(大道文化研究院)会长黄愿字表示,朱子深刻把握儒、道、佛三家思想精髓,使儒家的人道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与佛教的心性修养相得益彰。“这启示我们,文明互鉴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取代,而是在深度体悟自身文化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精华,为推动构建多元共生的文明和谐格局注入深厚精神力量。”汉学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荣休教授田浩强调了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性:“我们在正视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彼此解决类似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对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追求,共同寻求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展望未来,提出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文明将在对古代伦理型文明与自由主义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朱子哲学也将在这一进程中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意义。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的这首诗,生动喻示了文明交往中分合互动的常态。面对人类文明发展存在的挑战与未来趋势,我们既需要做照亮前行道路的“燃灯者”,又需要做悉心培育文明种子的“化育者”。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所言,唯有茹古涵今、兼容并包、推陈出新,方能不断激发各文明主体的创造潜能,让世界不同文明“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