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开题

2024-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李美萱 张僖航)10月26日,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峰论坛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荆雨主持开幕式。与会学者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相关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严蔚刚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严蔚刚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多年来给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项目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郭凤志近年来的主要学术成就和项目组的潜力与优势,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项目研究工作,希望项目组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荆雨主持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郭凤志作开题报告 李美萱/摄

  据郭凤志介绍,课题组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确定了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篇、体系篇、实践要求篇、创新贡献篇四大板块16章展开研究,以期形成学术性系统逻辑阐释和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路径。此外,课题组在注重从理论层面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阐释与深度研究的同时,将敏锐关注和跟踪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丰富,进一步强化在对现实突出问题的聚焦与提炼中,关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研究成果将努力对接国家战略,充当“智库”落实到社会实践和社会效益上,以学术手段和方式回答如何以文化理论和观念凝聚共识,如何能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更好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如何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充满文化自信,从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与会学者发言 张僖航/摄

  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的内驱动力。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更要注重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发展。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国祚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理论探讨,更是实践需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表示,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到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中,并置于“两个结合”的框架内进行考察。其中,通过高校思政课程引导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关注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化传承,建设文化强国。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范希春提出,要深入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加强实践性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表示,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汇编,以便进行系统研究。此外,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分为体系建构与专题研究两部分,增强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全面覆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明提出,应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下进行研究,关注建设文化强国、党的长期执政及文化安全等议题。要在编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摘编体现研究的高端性和引领性的基础上,关注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与成就,确保内容体系完整且具创新性。此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还应具备过程性和前瞻性,以回应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强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表示,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三个对象性要素进行综合研究,构建包含生成、内容、方法、实践与创新五个体系的研究框架,以实现体系化学理化的目标,同时要处理好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需关注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意义,强调文化自信与现代化、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进平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时代的回应,更是对文化领导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解决。研究应聚焦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内容与内在体系,采用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导,探讨其在实践与理论上的意义,特别是对民族凝聚力和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作用。

  与会专家对项目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项目研究的价值意义重大,内容的设计科学严谨,整体的方案合理可行,呈现出“高质量”的特点。同时,各位专家对项目研究的丰富和完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展现了国内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高水平,具有思想性、前沿性、高端性,对项目研究起到了建设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为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