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李任伟)10月19日,“互通的世界: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5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主持。聊城大学校长白成林表示,聊城大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太平洋岛国、北冰洋、加勒比、东北亚研究为核心的“环太平洋”区域国别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学校今后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和深化拓展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发展。聊城大学副校长李华锋对聊城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表示,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有着独特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要继续坚持扎根中国新时代实践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中总结问题—实践—理论的发展体系。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志强认为,太平洋岛国区域是中国周边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需要深化留学生人才培养,打造国际人才培养高地。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罗林表示,聊城大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和学科发展实际出发,继续坚守特色,聚焦研究对象国,深化自身独特优势,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吴昊提出,要立足固定区域/国家,持续深耕,避免区域国别的“虚热”问题;他提出,“聚焦小众、做出特色”的研究模式是解决研究“泛化”问题的一个路径,把握好“知内”与“知外”、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聚焦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实践机制,认为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来确保学科的交叉性,培养出真正具备多学科视野、能服务国家战略的复合型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企业发展需要和地方政府总体需求;要坚持智库发展之路。刘昌明深入剖析了区域国别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核心挑战,认为区域国别研究要有明显的标识度,要有长期海外田野调研的支撑,要坚持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在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聊城大学主办,聊城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