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成都讯(记者陆航 通讯员 张群伟)8月2—3日,“近世社会与区域学术——第四届学术社会史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国内近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近年新兴的学术社会史跨学科研究,探索学术史、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融合与创新。
从学术社会史的视角探讨近世社会变迁与区域学术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佑松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深入理解区域学术是把握国家整体历史脉络的关键,而不同地域学术传统的形成、互动与流变则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生动视角。
深化对学术社会史理论、方法、路径的探索,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检秋以清末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儒从祀孔庙事件为中心,探讨清代民间学术如何进入官方主导的文化意识形态,以此揭示学术社会运行的复杂规律。
学术社会史倡导学术与社会的互缘与互动,主张从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中重现学术的脉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汪洪亮聚焦抗战时期大后方边疆学术运动的兴起。边疆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也必然对当时的政治与社会产生影响。
学术人物形象的传承与嬗变是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议题,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道彬对清代朴学皖派先驱江永轶事的书写进行了梳理与考实,以此考察清代学术所涉及的底层社会隐微之处,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他认为江永形象的变迁,代表了时代新变与文化需求的互动关系,对于当今发掘中外学术人物的思想有借鉴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开军提出,学术社会史视角可以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发现新议题,采择新史料。他认为学术社会史的视角可以摆脱从思想到思想、就学术论学术的模式,转而在学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厘清学术的兴与衰、变与常。具体到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中,可以充分评估史家的社会阅历对其史学活动的影响,以及史学如何以一种知识与常识进入社会。
清代至近代的学术变迁是学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此次研讨会深入研讨了此方面的议题。参会学者围绕清代礼学、乾嘉考据学、经世之学等学术范畴以及章学诚、梁启超等学术人物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学术社会史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之中。众多参会学者自觉地以学术社会史视角来考察近代社会学史、自然科学史以及艺术学史,激发了社会学史、科学社会史、艺术社会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这既显示出学术社会史在具体的论题上的深化,也显示出这一理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不同学科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所启发。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学术社会史的研究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学术社会史作为深化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思考学术产生、演变的社会脉络有重要启发意义。
据悉,学术社会史研讨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史研究群发起的每年一届的学术会议,前三届均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四川师范大学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