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在扬州大学举行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张璡)10月18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与扬州大学联合主办、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在扬州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以“战略自主与合作伙伴多元化: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的非洲国家对外关系”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近70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非洲国家外交政策、中非关系、全球南方、区域一体化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中国特色非洲国别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服务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叶海林、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俞洪亮等出席开幕式。丁建宁回顾了扬州大学与非洲深厚的合作渊源并提出,本届论坛聚焦非洲国家的战略自主与多元外交,是对全球南方崛起背景下国际格局演变的积极回应,也是推动中非合作走向精准化、深入化的重要学术实践。叶海林在致辞中肯定了非洲国别研究论坛作为学术品牌的影响力,并提出,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是理解非洲、推进中非合作的基石。
  开幕式上,扬州大学和中国非洲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非洲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与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签署协同单位协议,为双方深化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双方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的非洲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同时,扬州大学、中译出版社与中国非洲研究院还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为非洲研究的成果转化与传播开辟了新路径。签约仪式结束后,
  会上,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首次发布两大学术产品——期刊《红海地区研究》与皮书《红海地区发展报告》。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山华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这两大产品。《红海地区研究》是国内首本专门刊登红海区域和国别研究成果的刊物,聚焦红海地区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国别问题、红海航运安全、中国与红海地区国家关系等议题。《红海地区发展报告》是国内首本专门追踪红海区域和国别年度发展情况的蓝皮书,内容包括红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人文发展态势、中国与红海地区国家关系发展态势、红海地区大数据平台年度数据等。在广大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下,《红海地区研究》和《红海地区发展报告》第一辑汇集了国内外一流学者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我国红海研究与非洲研究增添了新的高水平学术发表平台。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参赞吕岩深入分析了当前非洲形势与中非关系,强调中非全天候伙伴关系在新时代下的韧性与潜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认为,全球南方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与共同的发展诉求,在反对干预、追求公正的议题上团结一致,但也因利益差异而呈现动态认同。他呼吁学界加强对全球南方理论与实践的原创性研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包容、多极的方向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展开研讨,本届论坛新设专家对话环节。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舒展、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孙树忠、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贺红燕与《西亚非洲》常务副主编安春英编审围绕“非洲与中非合作”展开讨论。俞洪亮、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院院长王有勇、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春就“非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与理论范式”展开对话。
  下午四个分论坛同步进行,聚焦非洲国家对美西方关系、全球南方互动、区域一体化与中非合作等议题。
  闭幕式由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金铨主持。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在会议总结中提出,本届论坛议题前沿、组织高效,已在学界树立品牌影响力。他呼吁未来论坛进一步扩大国别覆盖范围,创新组织形式,推动中国非洲研究走向更深、更实。俞洪亮总结提出,区域国别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学术讨论,更应关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要将“语言+专业+区域”模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材建设与师资发展,为非洲研究储备青年人才。
  第二届非洲国别研究论坛延续了首届论坛的学术为本定位,不仅深化了对非洲战略自主与多元外交的理解,也为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扬州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作为论坛的发起方之一与承办方,通过搭建这一高端学术平台推动了非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未来,随着中非合作步入新阶段,论坛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可持续的中非关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