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铁路史见证着中华民族从屈辱沉沦走向自强复兴的伟大历程,也贯穿着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爱国主义运动,因此中国铁路也有“红色铁路”之称。中国铁路何以承载了如此深沉的民族感情?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真正理解一代又一代中国铁路人筑起的爱国丰碑。围绕中国铁路史所铭刻的爱国奋斗精神这个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陵合。
敲响民族危亡的警钟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铁路的修建始于晚清。铁路进入中华大地之初,往往与汹涌侵入中国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力量相关,也由此激发了中国人民抗争路权的运动。您如何看待近代外国势力寻求在华修建铁路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近代中外关系?
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既是民族危机的主要载体,也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与铁路有着直接的渊源,铁路成为国家主权的关键性标杆。20世纪初,铁路及铁路外债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路亡即国亡”的口号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以1905年粤汉铁路的赎回为起点,“挽回利权”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挽回利权”运动就表现形态而言具有经济民族主义性质,但又不止于此,经济民族主义的旗帜指向政治、外交,曲折表现了近代中国政治革新的举步维艰。铁路在近代常常与重大政治事件、中外关系的变化相伴随,因湖广铁路借款导致的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与中外争夺胶济铁路主权密切相关;中日在东北铁路问题上的冲突,成为九一八事变的诱发因素。
随着中外关系的变化,对铁路的关注不再单维度指向列强在华控制问题,而被赋予了更宽泛的救国功能。孙中山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中即提出,“铁路常为国家兴盛之先驱,人民幸福之源泉也”。此后,交通救国论、铁路救国论成为新思潮、新观念。时人倡导所谓交通救国论,基本目标在于构建不受外国控制的铁路网,削弱列强对华控制,以铁路作为国防体系的基础,并通过铁路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铁路在新型国家政权形塑过程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国家行政架构的转变、技术与新型官僚体系的重构、产业政策的调整,都不同程度地以铁路为载体。铁路在现代国家的生成和发展中,既是媒介,也是主角。铁路在观念和实践上均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铁路在经济层面上是现代工业化的结晶,在政治层面上是现代行政管理改革的试验场,在文化层面上是现代观念有效的传播渠道。
工人运动铸就红色铁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洗礼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组织工人阶级,掀起了一次次工人运动的高潮。铁路工人群体在诸多工人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每一次铁路工人运动背后,党的组织都发挥了领导作用。您认为,铁路工人运动在中国近代工人运动中占据怎样的地位?与党的组织建立和壮大有怎样的关系?
马陵合:今年是二七大罢工100周年。京汉铁路工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二七”精神,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铁路工人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人运动的起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铁路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坚强领导者和正确引导者。
纵观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国最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是铁路工人,这与早期中国铁路工人革命斗争性强、组织程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密切相关。铁路作为现代化大产业,四通八达,在组织和教育工人上更具优越条件。1920年至1921年上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开办铁路工人夜校,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铁路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铁路党组织的建立走在全国前列,铸就了铁路红色血脉的光辉起点。
1922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北京区委和李大钊选派唐山铁路机厂工人、共产党员邓培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代表,赴苏参加这次会议。会议期间,列宁接见了4名与会代表,邓培是其中之一。邓培回国后,组织发动了唐山铁路机厂3000余工人大罢工、唐山启新洋灰厂7000余工人大罢工和开滦五矿3万余工人总同盟大罢工,掀起唐山工人运动的高潮,成为北方工人运动领袖。历史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迸发出理论的力量,才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或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传承铁路红色基因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新时代,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并提炼中国铁路精神中的红色基因?
马陵合:中国铁路是一条“红色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中国铁路在“红色基因”滋养下,不断发展壮大,从“追赶”到“领跑”,中国铁路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从红色铁路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为交通强国建设凝聚精神伟力,是传承铁路红色基因的精神价值。
为了中国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复兴,一代代铁路人在艰难探索、拼搏奉献中淬炼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豪情激荡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铸就了铁路人特有的红色基因。北伐战争中,粤汉铁路、株萍铁路等铁路工人们抢修铁路支援北伐。抗日战争中,鲁南铁道游击队等武装力量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铁路职工和铁道兵铸就了“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自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十多万建设大军抱着“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的决心,饱含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在“生命禁区”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非凡业绩,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铁路红色基因根植于丰富的红色铁路工业遗产中,它们以丰富的历史实物,承载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历程,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需要利用丰富的铁路史档案、期刊资料,加强对铁路工人制度、铁路工人组织的深度研究,从更广视角呈现更加宏富、更为感人的铁路工人发展、斗争、奋斗的历程。提炼、传扬铁路红色基因,要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如此方能做好铁路红色资源的保护和运用,激发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