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为讲好茶文化故事,巴东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前兵:为着力讲好茶文化故事,我们成立了巴东茶文化研究中心,努力讲好神农氏、神农溪、小神农架、神农茶、神农湖5个“神农故事”,每年开展茶文化“六进”、茶叶技能大赛、神农古茶树王评选、神农茶文化节等活动。立足业态融合发展,聚焦产、学、研、文、旅等领域,推出“茶+文化”“茶+非遗”“茶+研学”等新模式,以全面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
中国社会科学网:巴东县正在全力推进《巴东茶志》的编纂工作。在数字化的今天,耗费精力编修“茶志”,其核心价值何在?
李前兵: 巴东地处三峡腹地,多民族交融孕育了不可复制的茶文化基因。编修茶志绝非简单的怀旧,它承载着多重紧迫且现实的意义,其核心在于抢救、赋能、传承与引领。
巴东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神农尝百草得荼解毒的传说。但是,大量珍贵记忆——独特的传统制茶工艺、土家族苗族的祭祀茶礼、茶歌茶舞等,散落在残破县志、古老茶诗和老茶农口耳相传中,面临失传风险。我们正争分夺秒访谈非遗传承人、老茶工,以保存活态的文化遗产。因而,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
以古茶新叶滋养产业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将巴东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动能?
李前兵:志书是产业发展的“智慧库”和“助推器”!编修《巴东茶志》就是要系统厘清巴东茶在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地位、在三峡茶区中的独特价值,系统梳理巴东优势品种(如巴东大叶茶)、传统种植技法精华与品牌建设经验,为产业科学规划提供坚实基础。同时,深挖历史上的贡茶记载、国际获奖荣誉,以显著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将巴东茶文化史上珍贵的民族茶俗、地域文化身份固化下来,使其成为巴东茶权威的“文化身份证”。
因而,《巴东茶志》更是茶旅融合的“文化背书”,可据此设计古茶园研学、制茶技艺体验、民族茶俗互动等深度项目,让茶山真正成为富民“金山”。
播种下未来发展的无限希望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修《巴东茶志》对于本地民众以及对外交流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前兵: 唯有清晰记录来路,巴东茶产业才能在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真正香传天下。目前巴东茶的专项研究几乎是空白。这部志书将首次系统整合历史、文化、生态、产业、科技等多维度内容,为农业史、地方经济史等领域提供关键文献基础。它记录的千年兴衰规律,更是政府制定生态茶园建设、非遗系统性保护、古野茶资源开发等精准政策的“历史镜鉴”。
编修《巴东茶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既是对千年茶脉的庄严追溯与守护,更是为产业未来擘画蓝图。当老茶人的手温融入墨香;当湮没的古茶道在志页间重现生机,巴东正以最庄重的方式,守护一片绿叶所承载的山河记忆,同时也播种下未来发展的无限希望。
《巴东茶志》编撰完成后,我们计划将志书中的茶谚语、茶诗词等精华编成乡土教材,走进课堂和博物馆,让年轻一代在茶香中建立文化自信。对外,《巴东茶志》就是一张最富底蕴的“文化金名片”,将在招商引资、文化交流中尽展巴东千年茶韵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