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集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具有全新的主题主线、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独特的话语体系。该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深厚理论素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为开展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相关工作,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多维度探索。围绕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岳奎。
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承担着双重核心作用,通过互动与协作共同构建教育场域与实践过程。从师生的角度出发,如何有效提高教学实践的针对性?
岳奎:学生既是教育的核心对象,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价值共塑者。我们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情调查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课前、课中、课后学情调查机制。在课程开始前,通过问卷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期望和困惑,精准捕捉学生的感受诉求,从中提炼出学生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回应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束后,再次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此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理论信仰的传递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以及教学创新的推动者。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关键在教师。针对年轻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我们推行“党支部+教学”和“老带新”机制。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帮助年轻教师尽快熟悉了教学业务,提升了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
另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坚持以科研引领教学。构建“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党建、生态、社会治理、法治等多个领域开展专项研究。通过深度钻研,为精准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理论根基,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与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为科研指明方向,科研成果又反哺教学,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教学与科研迈向新高度。
扎实推进集体备课 筑牢教学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网:教师个体受专业背景、教学经验限制,对教材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对此,如何克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岳奎:集体备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能力,我们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开展了集体备课工作。
首先,邀请权威专家线上线下指导。邀请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概论”分教指委主任颜晓峰教授、柳礼泉教授等专家,以及参与制作PPT的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帮助教师精准剖析教材体系,深入理解内容精髓,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更新与优化。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对教学案例进行严格筛选。从海量素材中挑选出既贴合课程主题,又具有时代性和启发性的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对每张教学PPT进行反复打磨,从内容编排到视觉设计都进行细致审视和优化,精心梳理课件逻辑体系,使知识点衔接更加自然流畅。优化后的PPT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与工具化支持。
此外,积极参与“人民公开课”集体备课和高校名师集体备课会。通过与同行交流互动,汲取前沿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及时捕捉教学新动态、新信息,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
未来,计划每月邀请一位权威专家,围绕课程要点开展精准辅导,并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同时,搭建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设“习思想”人民公开课,将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到全国各高校,促进全国高校“习思想”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推动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强化实地调研 深化实践教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命题均源于对新时代宏大实践问题的科学回答。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理论认知与教学转化之间的脱节问题?
岳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为上好课程,我们高度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组织实地调研活动,丰富教学素材,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一方面,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平台,组织教师深入社区、乡村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分批组织教师前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开展考察与调研活动。重点选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区域,或者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考察走访的地方,如陕西梁家河、浙江安吉、湘西十八洞村等。教师们通过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参与实地项目观摩,收集一手资料,获得直观且深刻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教师们将亲身调研获取的真实故事作为授课素材,将调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丰富的教学案例,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有助于以更鲜活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创造成就。同时,鼓励教师以申报湖北省社科联主办的“是这个理”等电视节目为契机,深入实践挖掘优质案例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申报“是这个理”节目,不仅能扩大党的创新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产出的丰富视频资源为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发挥了重要的积累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理论创新的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