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明海英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何而来、渊源何处、启迪何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专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湖湘文化探源》的作者、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唐珍名。
实事求是:党走向成功与成熟的关键密钥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以湖湘文化为切入点探究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研究视角的学术渊源与现实契机是什么?
唐珍名: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表达,也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矢志不渝的思想路线,更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党走向成功与成熟的关键密钥。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在以往的研究中,我注意到青年毛泽东前30年几乎都在湖南度过并多次在岳麓书院寓居,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大本营和代表,实事求是是其传承千年的优良治学精神和办学传统。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耦合之处或文化渊源,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出于学者的研究本能,加之我长期在由岳麓书院发展而来的湖南大学学习、工作,我对此比较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思考得更多一些。党治国理政的自信从何而来?相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为根本。作为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根本原则和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孕育、确立到坚持和发展,历经百年成功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文化自信。
而促使我对这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的契机是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为了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握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我开始了这个方向的深入研究。
客观诠释岳麓书院是实事求是思想的策源地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质疑地域文化研究的“泛本质主义”倾向,您如何回应岳麓书院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的“建构性”与“原生性”关系?
唐珍名: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策源地,岳麓书院是一个客观存在,我只是从文化视角对其进行学理性研究和阐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域文化精彩纷呈。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代表,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核心道统的一种重要传承。书中我考察了从中国传统文化治学考据的实事求是到中国传统文化观照现实的实事求是,再到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实事求是传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岳麓书院到底有什么关联,关键在于岳麓书院实事求是治学精神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刻影响。我选择的文化进路是从湖湘文化的环境浸润、湖湘先贤的师道传承、岳麓书院的熏陶默化、同学青年的朋辈影响等四个维度予以系统溯源、整体考察,而岳麓书院始终是其中心区和交汇点。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在梳理中国传统实事求是精神时,发现哪些湖湘先贤的思想实践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结构性影响?
唐珍名:我主要从三个层面的湖湘先贤展开:一是邹春培、毛润生、周少希、毛宇居、毛简臣、毛麓钟等一批幼学先生对青年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启蒙;二是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杨昌济、黎锦熙、方维夏等一批授业教师的良师教化;三是毛泽东同志与胡安国、胡宏、张栻、朱熹、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一批湖湘思想家的精神交往。
胡安国、胡宏、张栻提倡“以实事自律”,朱熹崇尚“即物穷理”,王夫之倡导“即事穷理”,魏源坚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曾国藩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非常接近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解释“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而强调经世致用、推崇“知行统一”的杨昌济,不仅服膺张栻、朱熹、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等人的实事求是精神,且积极向毛泽东同志传授实事求是思想,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影响更加直接而深刻。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大本大源”的真理探索;二是强调“力行”的实践品格;三是强调观照现实的人文倾向。
梳理总结涵养塑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跨时空对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时,您采用了怎样的“诠释学策略”,如何处理史料选择中的“意图伦理”与“效果伦理”张力?
唐珍名:我主要以“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湖湘文化探源”为主线,沿着“历史文本考察—基本理论分析—内在演进揭示—重估价值贡献”的逻辑思路开展研究。一是从理论上深度探析湖湘文化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结构、内涵特性和生成机理;二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研究,全面梳理和总结湖湘文化涵养和塑造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整体性过程,揭示湖湘文化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关联和演进逻辑;三是科学评价湖湘文化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思。
在史料的选择上我坚持客观呈现,尽量避免主题先行。比如,关于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经世”和“致用”很早就存在,但真正将“经世”和“致用”连接成一体使用则在明朝。岳麓书院提出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也有一个时间界线,这也恰恰说明从经世致用到实事求是在岳麓书院是一脉相承的。注重实事求是的学风,岳麓书院传承千年不辍,这也恰恰说明在中华文化这个大家庭之中,湖湘文化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向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网:著作强调“真理本土化”,在坚守中华文化根脉的同时,如何避免弱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穿透力?您认为二者是怎样的共生关系,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怎样的意义?
唐珍名: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这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同时坚守住这个“魂脉”和“根脉”。如果失去“根脉”,就做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既不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新丰富新发展。如果失去“魂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甚至会丢掉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积极践行引领者。坚守“魂脉”的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守“根脉”的关键是找到“魂脉”和“根脉”的高度契合点和相互成就点,比如“实事求是”等等。与此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这也说明,坚守“魂脉”和“根脉”务必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聚焦中国问题、紧扣时代脉搏,不断通过实践检验和时代创新,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向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