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7】

岳圣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2023-02-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岳圣淞,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东南亚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信息对策研究奖等多项科研奖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当前,中国综合实力的跃升成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有力后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渐增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空间。通过积极倡导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全球治理观等理念与主张,并提出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个“中国方案”,中国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议程设置、议题引领和理念影响等方面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多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都谈及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加快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国际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国的对外话语要转化为话语权,关键要素在于对现实能够产生足够的影响力。从最初在国际事务中的“试探性发声”,到逐步扩展议程,再到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从被动地跟随,到主动地融入,再到积极地引领和塑造国际议题。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有目共睹。

  任何话语都存在“意义边界”,即语境。在同一言语活动中的行为体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彼此话语的意义,就在于共同语境的存在。理解特定话语离不开其意义生成的语境基础,正确理解特定国家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话语意义离不开对其文明和文化语境的考察。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话语场域中的互动都深受“文明优劣论”的影响,导致中国话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得不被置于西方的语境中加以审视、理解和评判,造成其意义被严重扭曲、价值被严重低估,因而影响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整体提升效果。

  在当前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中国坚持推动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倡导捍卫文化多样性的政策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为重新审视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探寻国际争端与冲突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提供了一个超越种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界限的宏大视角;通过深度挖掘不同文明间的共通性,以对话消除误解、增进信任,加强亚洲各国整体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利益认同,为促进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文明对话”本身即是对国际社会话语互动规则的全新探索,是中国试图开辟新的国际话语场域、切实提升自身国际话语权的一次重大而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当前的国际话语权仍未能与其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随着中国国际交往范围和利益半径的不断延伸,这种矛盾将更加突出,并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因此有必要开拓思维,积极探索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文明特质,着眼于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主基调,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从国家、政党、社会等多层面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人类文明已经深度融合的今天,唯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唯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

  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生根,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不遗余力为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广阔的新平台,以文明交流互鉴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无数生动案例表明,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各国人民打开相互理解的通道,促进心灵相通、感情相亲、守望相助,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动能。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6】朱清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5】王静 | 不忘来时的路:从历史自信到历史主动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4】逯万辉: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3】王晶:扎实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2】张凌晖: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 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厚植根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1】李彩艳:深刻认识自我革命的时代价值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0】殷治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助力国家发展战略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9】胡芳欣:推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8】季为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助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7】孙南翔: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国际话语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