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站导航

  • 中心
  • 学术中国
  • 智库中国
  • 学术地图
  • 社科视频
  • 中国学派
  • 国际观察
  • 考古现场
  • 公告 · 招聘
志鉴中国 社科关注 社科要论 社科好书 社科青年说 网络强国论坛 社科融媒体 网刊

学科体系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历史学 文学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民族学 教育学 管理学 军事学 中共党史党建 区域国别学 国家安全学

新媒体矩阵

  • sk_v2022_front_wechat.png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106.jpg

    微信小程序

  • sk_v2022_front_gzh.png

    微信公众号

    微信106.jpg

    微信公众号

  • sk_v2022_front_zgxp.png

    中国学派

    学派106.jpg

    中国学派

  • sk_v2022_front_xsh.png

    学术汇

    学术汇106.jpg

    学术汇

  • 123.png

    新浪微博

    微博106.jpg

    新浪微博

  • 123.png

    今日头条号

    头条106.jpg

    今日头条号

吉姆·奥尼尔:走向交融的中国与世界
  •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分论坛现场

  •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分论坛现场

  •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分论坛现场

方军:让思想的闪电激活文明之光

  • 张江: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
  • 李稻葵: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
  • 张江: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
  • 李稻葵: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
鸠山由纪夫:秉持友爱与和平的理念

马克林:中国崛起与文明影响模式的演变

  • 在大变局中深化中国与世界文明相处之道
  •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 【马克思主义理论】辛向阳:中国文明强国建设的意蕴

    文明强国体现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

  • 【马克思主义理论】吴晓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

    对于当今中国的学术界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乃是一项时代托付的重大任务。这项任务之所以重大...

  • 【新闻与传播学】涂凌波:数字时代的世界交往与文明交流新图景

    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媒介,媒介与文明之间是一种历史性的关系。历史上人类发明的诸多媒介技术、媒介符...

  • 【马克思主义】大村泉:唯物史观形成伊始的基本特征

  • 【新闻与传播学】常江:数字时代新闻学的全球脉络与中国范式

    随着全球新闻业的深度数字化,主流新闻实践正处于加速转型中。新的媒介生态不仅要求新闻业对传统新闻生...

  • 【新闻与传播学】胡翼青:基于基础设施隐喻视角的媒介研究

    媒介是一种物,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这种观念在10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媒介又是...

  • 【国际关系】张云:区域治理中的大国与周边

    进入21世纪,既有的联合国国际规则不断受到各种重大国际事件的挑战,原有的联合国意义上的全球治理体系...

  • 【国际关系】张宇燕:全球经济治理的逻辑

    全球治理针对的是全球问题,后者指的是影响范围是全球的、问题的解决必须由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实现的问题...

  • 【国际关系】周弘:从ODA到TOSSD:国际发展援助统计方法的变革

    国际发展援助的统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统计指标的确定取决于援助方对国际发展援助理念的认识和对国际...

  • 方军:让思想的闪电激活文明之光

    经过全体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圆满完成各...

  • 张江: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学术和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

  • 李稻葵: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基础性变化就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毕竟经济是政治、外交...

  • 鸠山由纪夫:秉持友爱与和平的理念

    尊敬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们,我是鸠山由纪夫。此次受邀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

  • 吉姆·奥尼尔:走向交融的中国与世界

    感谢你们邀请我在此论坛发表演讲,谈一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及融合问题。此时此刻,我录制这个演...

  • 马克林:中国崛起与文明影响模式的演变

    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共存格局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当然,中国和西方并不是世上仅有的两种文明,但本文...

  • 【历史学】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

  • 【历史学】韩建业:运用多种方法挖掘五帝时代真相

    “五帝时代”指古史传说中夏代以前的中国上古时代,属于“传说时代”或者“原史”时期。古代中国人普遍...

  • 【历史学】江林昌:中华文明转型创新与中国古典学重建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有两次深刻的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是新时代。春秋战国时...

  • 【哲学】杨国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

  • 【哲学】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

  • 【学者专访】郇庆治:中国应扮演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者和引领者

  • 【学者专访】景天魁:世界应对文明趋向问题开展对话

  • 【学者专访】蔡立东:中国式物权制度的创新性发展

  • 【学者专访】韩庆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 【学者专访】徐勇:单一制国家的新形态

  • 【学者专访】刘德斌:加强与青年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 【学者专访】江林昌:在变革当中做好中国古典学的赓续传承

  • 【学者专访】陈昌凤:在大变局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 【主旨演讲】方军:让思想的闪电激活文明之光

  • 【主旨演讲】张江: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

  • 【主旨演讲】李稻葵: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

  • 【国际关系】刘德斌 超越东西方:百年变局与文明重塑

  • 【新闻与传播学】胡翼青:媒介本体论视野中的传播哲学

  • 【社会学】冯仕政:共同富裕与国家治理

  • 【法学】王锡锌:“数治”与“法治”

  • 【公共管理】何艳玲 双重回应:实现“统筹兼顾”的中国治理方法论

  • 【政治学】徐勇 中国何以持久: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新形态

  • 【马克思主义理论】韩庆祥:西方中心论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如何建构的

  • 【哲学】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 【历史学】朱凤瀚:中国西北地区早期冶金的起源和发展

  • 【学者专访】郇庆治:中国应扮演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者和引领者

    2023-01-13

  • 【学者专访】景天魁:世界应对文明趋向问题开展对话

    2023-01-13

  • 【学者专访】蔡立东:中国式物权制度的创新性发展

    2023-01-13

  • 【学者专访】韩庆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2023-01-13

  • 【学者专访】徐勇:单一制国家的新形态

    2022-12-29

  • 【学者专访】刘德斌:加强与青年学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022-12-29

  • 【学者专访】江林昌:在变革当中做好中国古典学的赓续传承

    2022-12-29

  • 【学者专访】陈昌凤:在大变局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

    2022-12-29

  • 【主旨演讲】方军:让思想的闪电激活文明之光

    2022-12-29

  • 【主旨演讲】张江: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

    2022-12-29

  • 【主旨演讲】李稻葵: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

    2022-12-29

  • 【国际关系】刘德斌 超越东西方:百年变局与文明重塑

    2022-11-09

  • 【新闻与传播学】胡翼青:媒介本体论视野中的传播哲学

    2022-11-09

  • 【社会学】冯仕政:共同富裕与国家治理

    2022-11-09

  • 【法学】王锡锌:“数治”与“法治”

    2022-11-09

  • 【公共管理】何艳玲 双重回应:实现“统筹兼顾”的中国治理方法论

    2022-11-09

  • 【政治学】徐勇 中国何以持久: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新形态

    2022-11-09

  • 【马克思主义理论】韩庆祥:西方中心论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如何建构的

    2022-09-14

  • 【哲学】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09-14

  • 【历史学】朱凤瀚:中国西北地区早期冶金的起源和发展

    2022-09-14

2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

2022年8月26日-27日
1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

2021年10月14日-15日
  • 【学术中国·历史学】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 【学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明强国建设的意蕴
  •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
  • 【学术中国·历史学】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 让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 【学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明强国建设的意蕴
  • 文学、历史学分论坛评议精粹
  • 【学术中国·哲学】大变局与新文明
  • 在大变局中深化中国与世界文明相处之道
  • 文学、历史学分论坛评议精粹
  • 【学术中国·哲学】大变局与新文明
  • 在大变局中深化中国与世界文明相处之道
  • 【学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
  • 政治学方法论对于历史观的建构
  • 中国对外开放的国情特色与时代特点
  • 首届“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分论坛现场
  • 【学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点亮世界现代化理论光谱
  • 政治学方法论对于历史观的建构
  • 中国对外开放的国情特色与时代特点
  • 【学术中国】凝聚学术智慧 传播中国理论
  • 注意力的文化危机
  • 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
  • 【学术中国】凝聚学术智慧 传播中国理论
  • 注意力的文化危机
  • 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世界历史新篇章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声明 网站纠错 联系我们
举报电话:010-65393398 举报邮箱:zgshkxw_cssn@163.com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20003 京ICP备1101386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1-2023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