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变局中深化中国与世界文明相处之道

——“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侧记之一

2023-02-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初秋的北京,天空澄碧,纤云不染。

  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1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共同聚焦“大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主题,从多学科、多维度、多层面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为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言献策。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观察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绘就全新坐标。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6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在出席“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促进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以文明之光照亮世界和平发展之路,更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石泰峰在主持论坛开幕式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各国文明和衷共济、包容互鉴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以思想文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以文明智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把握大变局的新特点,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中外专家学者的思想与学术交流,视野广阔,推陈出新,富有真知灼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国际关系学”五个平行分论坛,议程紧密,氛围热烈,对话成果丰硕。

  聚焦大变局中的学人使命

  世界在“变什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变”与“不变”?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更好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切实解答好这些重大时代性问题,亟须各国学者共同努力,同担时代使命。

  “大变局意味着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思想相互激荡,意味着人文学术面临新的现实挑战和发展机遇。”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江针对大变局中的人文学术研究明确表示,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学术和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政治格局之变,是国际治理秩序之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文化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学术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他进一步提出,深入扎根变革的时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推动“三大体系”建设,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这是大变局时代人文学术的宗旨和使命。

  大变局中,中国经济将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正在成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李稻葵表示,当前中国已经具备引领全球化的三个条件,即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以及促进国内利益再分配的制度优势。与此同时,充分释放中国作为新型全球化引领者的巨大潜力,中国仍需全面深化改革并主动对外开放,进一步释放中国国内市场需求,理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断积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经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展开,意味着必须有效推进现行国际规则、机制、秩序的改变。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黄进表示,大变局下的新格局、新体系、新秩序仍然需要国际法和国际法治。因此,在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形成过程中,我国要尽力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增强我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大变局中如何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是目前我们学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这样的重要学术交往平台,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转化为成果交流汇报,能够有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和广泛传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扎实的智力支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认为,“大变局中的文明:中国与世界”这一主题特别契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使我们对当今世界大变局,特别是中外学术交往史的发展,有更为深刻的学理认知。

  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就是为学术新锐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舞台。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章斌表示,与他一样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80后”学者,大多在学术生涯之初便接触到了许多国际化思想。只有夯实中国学术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接受世界学界有益的批评与砥砺,才能逐渐攀登世界学术的新高度。

  持续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既是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文明的态度和愿景,更是文明进步的方法和境界,是增进文明兴盛的不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表示,中华文明“不断裂”的“生命力”,在于国家与国民的“有容乃大”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即使是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政治实体,不断丰富了中华文明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事实。在长期的对外文明交往实践关系中,中国始终秉持“有容乃大”理念,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21世纪的今天,仍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平等互利交流和发展的友好之路、合作之路。山东大学中外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江林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元一体”格局下所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是当今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基础;而“天下观”则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传统智慧。

  20世纪之后,多元化文明发展,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样态,而且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表示,“当前,既有的国际秩序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时,已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因此全球化的新时代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重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李禹阶认为,中国文明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性,以及这些特征中蕴含的文化开放性,民族、种族兼容性,政治国家与文化、民族的同一性等,使中国文明在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进程中相得益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谈到,通过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优化改善,达到了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理解和客观认识。正如多位学者所提到的,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但这也为人类社会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有通过中外文明各种知识的不断碰撞包容和创新,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类知识体系创新。

  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媒介。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涂凌波看来,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一方面,元技术、全球媒介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世界交往体系,为中华文明的世界交往实践提供了新的连接和可能性;另一方面,当我们从媒介的视角审视中华文明,可以发现中华文明的多元、开放、尊重、包容、对话、互鉴等交往特征,与数字媒介变革下的交往形态同样高度契合。

  深入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担当起回应时代呼唤、解决时代问题的重要使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新道路’开出‘新形态’,这是从发展到文明的重大提升,是中国发展的最高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的发言,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赞同与回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示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看来,这个前景就是由中华文明新形态所显示的一种大格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种由不同文明土壤创造出不同现代形态所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美美与共、不齐而齐的人类新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在他看来,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长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可以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而且可以避免现代化发展的陷阱。这已经被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所证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表示,当代中国实践的最重要特征和最重要意义,恰恰在于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大重要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其目标就是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现代化,从而实现文明转型。“三重变革”“三位一体”,必将构成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是在中国式的现代化运动中生成的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

  为世界学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人类文明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类文明的进步,迫切需要在大变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范式、路径选择上深化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融合的研究。为更好创建诸如“文明对话论”“文明互鉴论”“文明融合论”,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在变局中思考世界与中国”

  ——“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问题的汉语哲学透视”

  ——“唯物史观与文明建构”

  ——“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中国之治的价值蕴含与世界贡献”

  ——“深化大变局下的国际法与国际法治”

  ——“构建基于全球传播生态的中国国际传播体系”

  ……

  不言而喻,中外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众多前沿性议题在思想与辩论中不断走向明晰。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物质和制度意义上的强国,更是知识体系上的强国、思想上的强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线上参会时特别提到,构建知识强国意义重大。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知识体系不是基于自己的理论、自己的实践经验,而是用西方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往往会导致错误的方向,应当允许学者、知识分子独立地去创造和追求原创性知识,学习一些比较客观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来重新观察我们的实践经验和现实,进而构建基于实践经验之上的社会科学理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须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只有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放到时代的重大转折中去看,放到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这一任务的性质和意义才能够充分彰显。

  为实现法治而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法治奋斗的实践探索及其取得的制度成果,形成了系统性的创新实践成果,为世界法治文明的进步提出了中国主张,贡献了中国方案。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认为,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法学学者应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重振中华法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理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影响深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深刻凝练了“全面发展”到“共同治理”的制度逻辑和发展理念。文明共存、和平共处、平等共商、合作共建、公平共享、互利共赢,是这一伟大构想的核心原则。唯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维护多边主义,才能最终实现全世界人民“共同治理”的美好愿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表示,在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中,培育国家之间共生的机制和文化,对于摆脱传统对抗式政治至关重要。这需要各国共同克服国内对抗式制度和国际对抗式阵营政治的弱点,寻求好的政治协商机制,推进国际政治的进步转化,从而过渡到更高的人类政治实践形态。

  世界大变局锻造了学理智慧不断涌现的时代场域,国际学术盛会依凭中外思想创新必然扬帆远航。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表示,“学术中国·2022”国际高峰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思想创造之美、文明互鉴之美、学术交流之美。与会专家聚焦本届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许多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和观点,令人脑洞大开,美不胜收。这是“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的主要宗旨,也是本届论坛的重大特色。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专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平等对话与交流,这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举。中外不同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围绕共同的主题,展开深度的学术对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为世界学术的发展作出中国学术界应有的贡献。方军进一步提出,学术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脱颖而出,关于下一届论坛的主题,从现在起向学术界征集,欢迎大家贡献智慧。相信有赖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并踊跃参与,“学术中国”国际高峰论坛一定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持久的影响力。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与“学术中国”的成长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中国学术的世界性发展,寓于当前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其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持续推进,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实践进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让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实现“学术中国”走进深广的“学术世界”,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共同挑战,迫切需要在大变局中深化中国与世界文明相处之道,在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的学术实践中,必将有力促进向世界全方位展现“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中国与世界发展命运与共、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世界文明;大变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