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辛向阳:中国文明强国建设的意蕴

2023-0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和人社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究竟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文明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中国要成为当代世界的文明强国,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推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更加全面、更加广泛地向世界传播。第二,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培养大批学贯中西马的学者型思想家。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还要有自己的“软实力论”“文明论”“人权论”“共同价值观”“全过程人民民主论”“发展格局论”等。

  文明强国体现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因为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就是物质主义膨胀。首先,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其次,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文明强国体现为人民精神世界充盈丰裕、人民精神力量蓬勃向上。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仅仅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有三个基本维度: 一是社会能为人们提供的精神生活条件,二是个体对精神生活享有程度的衡量,三是国民精神状态与个体精神追求境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社会群体看,就是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道德秩序良性运行,整个社会对于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具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现实中存在的负面问题。

  文明强国体现为文化传播力持续增强。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制度化的渠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开展“感知中国”“走读中国”“视听中国”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说清中国理论,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要建立强大的中文和汉语言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使更多的人用汉语阅读说话,用中国人的思维思考中国问题。

  文明强国要求实现人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逻辑出发点和一条主线。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塑造人们的文明素质。特别是要拥有两种视野:一个是胸怀天下的视野,不偏狭于自身的视界,要有一种胸襟,一种天下在我胸的理念和情怀;一个是互助友爱的视野,能够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要不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五大文明全面提升。文明强国不是一个方面文明的高度发达,而是所有文明的共同整体性发展。物质文明发达意味着有很高的生产力水平、领先的科学技术、高质量的产业结构等,意味着有完善的生产关系与组织结构、有效的所有制制度和治理方式,更能够为其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意味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十分完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制度体系都已经充分完善,人民大众的政治意见在广泛的政治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这种协调性,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有效地回答和解决两大难题:一个是斯密难题,一个是卢梭之问。斯密难题就是斯密在1759年《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人的利他性与《国富论》中的利己性之间的矛盾。“卢梭之问”就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18世纪提出的一个问题,即“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有助于敦风化俗,还是伤风败俗”。无论是经济上利己与道德上利他的矛盾,还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风气衰败之间的悖反,从根本上看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在这一制度框架内是无法根本解决的。我们建设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要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在五大文明建设中都要注意精神文明涵养与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中注重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与浇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何迪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