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5】

王静 | 不忘来时的路:从历史自信到历史主动

2023-02-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王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文化史。在《历史档案》《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从历史自信到历史主动,深刻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统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建立历史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透过数千年复杂历史变迁认识到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民族特性,进而建立历久弥新的历史自信。

  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具有建立在扎实学术研究基础上的历史自信,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既要回到历史语境中系统探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知识史和传播史,又要发掘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等重要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贯通联系,并特别关注近代以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变迁史。

在近代史与国史的贯通研究中坚定自信

  从晚清到民初,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都无法改变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现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勇于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理想终于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新中国史研究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应坚持近代史与国史的贯通研究。近代史研究所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先生曾专门提出需着重研究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因为这个时期里“有最复杂的阶级矛盾,有火热的革命斗争,有生动活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创造”,其目的是“帮助人们从昨天的活动中吸取经验,来从事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在坚定历史自信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在历史自信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把握历史主动,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四个自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奋斗史。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保持清醒而自觉的认识,因此得以正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在“四个自信”中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新征程,从历史自信到历史主动,意味着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独立自主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近代中国伟大斗争历史中,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把握历史主动,关键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时,继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此外,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亦是以昂扬自信赢得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李大钊曾言“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在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指导下,不忘来时的路,从系统的历史认知中坚定历史自信,在历史自信中把握历史主动,这是“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内在要求,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4】逯万辉: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3】王晶:扎实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2】张凌晖:建设新时代中国史学 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厚植根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1】李彩艳:深刻认识自我革命的时代价值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80】殷治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助力国家发展战略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9】胡芳欣:推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8】季为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助力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7】孙南翔: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6】邓仲良: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经济基础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75】翟国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关键词:历史自信;历史主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