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3】

范文杰:打造辞书传世精品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3-0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范文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编辑室编辑,主要从事文字学、训诂学及辞书学研究。中国语言学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国训诂学会会员。在《南开语言学刊》《辞书研究》《说文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等全文转载;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年度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参与《新华字典》(学生版)、《现代汉语词典》(倒序版)、《现代汉语大词典》的编纂与审读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指出,到2035年要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辞书是将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汇集起来,以条目的形式编纂成册供人查阅的社会文化工程,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广大辞书工作者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本职工作,始终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辞书事业的价值导向,始终把多出传世精品作为辞书工作的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内容编校、辞书研究等专业水平,努力打造更多优秀的辞书作品,不断充实、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辞书反映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再到今天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数千年来,大批精品汉语辞书不仅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准确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辞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辞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自觉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充分了解尊重不同读者群体对于辞书的态度、需求、使用习惯等基础上开展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更多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力量和共识的辞书精品,不断提升人民的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广大辞书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辞书“记录时代发展,刻画世情民生”的特性,着力描绘好新时代十年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实现的伟大变革,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概念的研究阐释,精心编写相关词条,忠实地为这个伟大时代做好注解;要着力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以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形式做好传播普及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从而更好地教育人民、服务人民;要着力增强对现实语言生活和辞书生活的关注,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及时做好网络新词、年度热词等条目的增补阐释工作以及旧词新义的梳理修订工作,用充满活力的词条展现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用简洁明了的释义彰显热点背后的宏大叙事;要着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要和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思考探索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辞书的智能化、数字化、融媒化发展之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优质、更加方便快捷的辞书服务,为国家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文化支撑,切实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好思想内容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铸什么魂,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辞书影响大、受众广、与教育教学关系密切,被称为“不说话的老师”“没围墙的大学”。面对当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辞书工作者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精品辞书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

  比如,《新华字典》第12版以收词、举例等方式收录了“初心、点赞、工匠精神、反腐倡廉”等;增补反映新时代、新形势的例句,如“奔bèn”下增补“党带领我们奔小康”,“路”下增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与之相反,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的个别辞书受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及其他因素影响,在收词、释义等问题上存在知识性甚至方向性错误。对此,辞书工作者必须时刻紧绷意识形态这根弦,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把好辞书的思想内容关,对于那些存在错误言论、错误倾向的劣质辞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本功、必修课,不断巩固和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切实把党的政策、党的声音宣传贯彻到辞书编纂出版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要通过辞书将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将满足需求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及全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深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

  辞书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在文化精品“走出去”的大方向指引下,《新华字典》等我国品牌辞书的外译传播工作纷纷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些精品辞书作为传播文明的使者,不仅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字汉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师益友,也成为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新成就,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的名片和窗口,向世界彰显了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增加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参与度,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还有限,“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广大辞书工作者要密切同国际学术界、辞书界的联系,拓展研究视野,加快研究步伐,锲而不舍地挖掘古今中外的文化宝藏,在兼容并蓄、融会贯通中打磨精品力作;要立足汉语语言本体及汉语辞书的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做到“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要积极构建在世界辞书体系中被广泛接受的学说及理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引导国际学术界、辞书界展开深入研究讨论。

  我们要通过推出更多更优质的辞书作品、更扎实的辞书研究成果,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国际传播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使世界通过辞书这把“金钥匙”,打开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大门。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2】张弛: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1】赵丁琪:警惕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50】沙垚:坚持“两个结合”,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9】谭佳:用文学艺术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8】杨博: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推动全党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7】高中华: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6】魏南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5】刘中伟:紧扣党的中心任务而更加顽强的奋斗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4】董坤:在法治道路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43】王超华:以世界历史视野认识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辞书;文化自信自强;以人民为中心;中华文明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