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4日,“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办,来自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以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汇报研究成果、展开广泛讨论。
“政治心理一直内嵌于政治学之中,应该成为政治研究的微观基础。政治终归是与人高度相关的领域,离不开对人性的关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杨雪冬以此为中心致欢迎词。在致辞中,杨雪冬强调了政治心理学对政治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提出在国际、国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政治领导人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加强政治心理分析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随后会议围绕政治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生成机制、治理功能,以及发展方向四个核心板块展开。
政治心理研究理论框架中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贡献围绕政治心理理论框架如何实现有效“落地”并作出中国学者独特贡献,五位学者提出了指向性意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肖唐镖指出,政治心理研究在不断推进具体应用的“后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前端”的基础理论和测量研究,尤其是建构同时对接国际学界且适应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场景的概念及其量表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吕杰在梳理学科发展沿革与国别趋势基础上指出政治心理研究发展应聚焦其本国“政治”关键过程、环节和特色,积极关注与中国政治过程和特征密切相关的议题,才能在基于本土特色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学科发展、丰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伟认为,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应认真思考基于中国治理场景的研究问题从何而来,找准研究对象和层次,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对如何基于具体实证问题和实证数据实现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尹继武以国际关系中政治心理学研究为例,提出三种路径,即针对新事实进行概念化、重新审视已有事实发现其新意义,以及批判性借鉴发现传统理论中的新变量和维度来解释政治现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季乃礼则强调,既要有效利用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又要努力挖掘本土概念的心理学含义,上升到科学研究层次;另外,在学术对话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话语体系采取不同策略,扩大学科影响和研究影响。
公众政治心理的生成和塑造机制理解人心是进行政治心理影响机制科学研究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治理的共同前提。围绕政治心理与认知的生成话题,四位学者汇报了前沿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马得勇基于“元知觉”“错误知觉”“知觉偏差”概念将中美两国民众在国力认知、威胁感知、外交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元认知和知觉偏差与德、日、韩进行对比,指出在一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一个对外充满敌意的国内舆论和社会氛围不利于中国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在发出外交信号时如何平衡国内与国外“多重观众”的需求与态度是政治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邵立探讨“国家形象感知的支配性维度”,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支配性属性各异;属性的“显著度”和“强度”的两者结合可划分优先关注领域,规范性和审美性属性对中国形象影响最大,而政府表现等属性影响不大。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苗红娜探讨不同类型启动机制对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感的激活效应,发现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以正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主,民族主义倾向较弱而发展成就、屈辱史、山水景观等对不同国家认同维度有不同影响。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如雪探讨中国高校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态度和参与的影响有限,主要受组织规范和等级管理所限。
政治心理的治理功能与作用机制辅助治理能力提升,是政治心理在中国场景下的重要应用方向,也是与城市治理、社会治理以及行为公共政策等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围绕政治心理规律如何辅助治理体制完善、实现有效行为引导,四位学者呈现了基于不同治理方向的实证研究成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季乃礼发现,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参与动机在于维护社区利益和获取正面形象。由于缺乏经济激励和“面子”容易丢失,业主委员会成员更迭频繁,制度设计存在问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书维指出信任修复策略的有效性会随着政府失信类型在言语和行为层面上发生变化,表现在建设性策略更适用于能力失信,防御性策略更适用于诚信失信;感知可诊断性和情绪反应在修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相比认知路径,情感路径更加稳定。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邵梓捷副教授针对新兴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回应性压力是否影响基层官员心理研究发现,基层官员普遍存在来自上级、同僚和公众的多重压力,而压力进而会影响官员行为选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胡悦基于实验数据,探究了集体记忆对政府评价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发现即使是“集体胜利”的正面记忆,在锚定效应作用下仍可能对当下事件和事件中的政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民众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认知;而这一效应是在个体聚合记忆与集体记忆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中国政治心理的“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会议最后环节特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丽萍和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苏毓淞和与会嘉宾,围绕中国政治心理研究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国之问”,又如何对探索人心的“世界之问”作出贡献,展开圆桌讨论,并达成了六项基本共识。一是政治心理研究与政治文化研究、政治传播研究有广泛交叉,应以议题为导向,实现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研究。二是政治心理学对心理学方法的借鉴应避免细碎化和过度技术化;关注现实社会始终是政治心理学的核心。三是政治心理现象是社会科学问题,应追求普遍性规律。中国学者应为构建具普适性的概念和理论做出努力,既不能忽视文化差异,也不能过分强调中国“特殊性”、“差异性”。四是从发现普遍规律的角度,应推进比较研究,但需保持跨文化敏感度并思考如何将政治环境差异纳入考量,在选择研究议题时,也要认识到其背后的环境条件,不能简单迎合西方视角。五是研究方法需要不断改进,结合质性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提高调查质量。问卷调查的质量也需提高,尤其需要重视广泛存在的被试作答不认真的现象,不能认为简单添加“关注度指标”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六是从发展方向而言,中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还需进一步关注中国政治实践,提高理论概括水平,为政治学学科整体发展作出贡献。
本次“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从知识发展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如何提供新议题与新发现、如何有效回应学科经典问题与全球关注焦点等问题。此次活动为推动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发展、凝聚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共同体意识、探索构建基于本土和比较经验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提供借鉴与支持。
(主办方供稿;执笔:叶欣仪 李睿哲 孙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