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红色文化滋养思政教学创新

2025-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面对“两个大局”深刻演变与科技快速迭代,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校党委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发展。学院以红色校史为根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智能技术相融合的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着力打造思政育人高地。

  红色校史文化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红色是上海大学最鲜明的底色,革命文化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作为1922年诞生于革命洪流中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校史本身就是一部信仰的史诗。从邓中夏提出办学宏图,瞿秋白开设辩证唯物主义课程,李大钊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五卅运动中何秉彝等学子英勇献身,再到蔡和森、任弼时、张太雷、恽代英、邵力子、陈望道等贤达汇聚于此,上海大学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这份深厚的红色遗产,成为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与内涵式发展的源头活水。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建介绍,学院持续深挖校史资源,以红色文化滋养思政教学创新。通过邀请名家走进课堂,以“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上大精神”为主题,讲述上大奋斗历程与钱伟长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理想情怀。在“中国系列”课程中设立“‘红色学府’:上海大学的前世今生”专题,并辐射至中学课堂。学院还将教学延伸至实践场域,依托中共一大、二大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及校史馆等红色地标,打造“行走的课堂”,使学生在历史现场感悟红色历史,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校史由此成为铸魂育人的“活教材”,为思政教育奠定坚实历史基础。

  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学院多年来持续推动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模式。2007年首创“项链模式”,突破教师“单兵作战”局限,开启思政课教学1.0版;2009年提出“问题解析式”教学,聚焦学生真问题,打造2.0版改革,相关成果于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探索“连接式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构建3.0版;当前实施的“问题导向的立体化思政课教学模式”作为4.0版,着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持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自2014年开设“大国方略”课程以来,陆续推出“开天辟地”“理论中国”“美丽中国”等“中国系列”课程,均获评上海市重点与一流课程。主讲教师张青子衿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赛事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袁晓晶表示,学院联合法学院、文学院、经济学院、社会学院等,构建起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论、“四史”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中国系列”课程、传统文化与现实热点五大板块的思政课体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这一系列改革是教育理念、模式与技术全面创新的生动实践。

  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学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院积极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学院副院长叶海涛提出,要在学理上厘清人工智能对教学的影响机制。近年来,学院依托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等平台,积极推进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智能党史党建、智能思政等课题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近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项目5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为智能时代思政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焦成焕介绍,学院一贯重视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融合。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思政教学改革的新引擎。学院挖掘上海市与校史红色资源,建设虚拟仿真案例库与智能思政语料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学资源共享。2023年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拥有500余套虚拟仿真课件,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内容。学院还制作全景VR视频,将红色文化融入实景教学。2024年起,学院启动AI赋能思政教学改革,覆盖5门主干课程,推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师—人工智能—学生”的育人新格局。

  面对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学院将继续紧扣时代脉搏,深化“红色文化+人工智能”融合路径,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一方面,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建设,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另一方面,推进智能技术与思政教学深度融合,创新“AI+课程”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精准化、个性化,确保红色底色与人文温度在智能化进程中得以彰显,为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上大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