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

——山东科技大学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第一届暑期高级研修班专题报告综述

2025-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8月,“山东科技大学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第一届暑期高级研修班”在青岛举行。本届研修班以“从马克思到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在七场专题报告中,专家学者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西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维度展开深入研修与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本真意涵与历史逻辑
  如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文化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武汉大学汪信砚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真意涵和世界历史意义》报告中指出,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实实际和历史实际相结合。五四运动前后,思想界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展开一系列思想论战,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与多种思潮交锋中实现了深度传播和广泛认同,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它不仅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三次实践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形式。最后,应当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不在于具体内容和形式,而在于其精神实质,即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基本原则。
  如何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在《文化主体性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报告中指出,首先,从历史、实践、世界、理论和哲学的五重维度中,可以得出一种“物质——制度——文化”依次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这一规律表明,新时代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特别关注文化问题。其次,立足新时代中国之民族复兴战略需求、人民精神提升需求,以及世界担当实践需求,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后,通过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是新时代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与动力源。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巩固文化主体性来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与现实
  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如何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潜能?南开大学孔明安教授在《“偶然相遇唯物主义”与后阿尔都塞的哲学遗产》报告中,通过分析阿尔都塞后期思想转向来回答这一问题。后期阿尔都塞深感苏联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的黑格尔式解读及经济决定论对历史复杂性的遮蔽,提出“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概念,试图为理解历史、社会和政治的生成与变迁寻找一种拒绝预定和谐与必然性的唯物主义根基。阿尔都塞“偶然相遇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将“偶然相遇”置于本体论的首要地位,反对哲学中的目的论与本质主义。“相遇”是世界得以生成的纯粹偶然事件——它无原因、无目的、无设计者,在虚空和随机的偶然性中发生。社会历史充满无数偶然相遇的、未被理念化的矛盾与斗争,这种实践在突破二元对立的张力中不断外延,最终触及无法被概念体系完全收纳的“现实性”本身。阿尔都塞后期“偶然性逻辑”的转向为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德勒兹、加塔利的欲望理论,以及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等当代左翼批判理论提供了反思必然性的叙事视角。
  数字时代,如何重新思考唯物主义?南京大学蓝江教授在《后马克思主义之后——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思考唯物主义》报告中指出,首先,当下以算法为中介的数字媒介环境颠覆了印刷媒介主导、作者中心的“话语网络”,导致传统欧陆批判理论式微。其次,21世纪的物转向不断拓展物的概念边界,挑战了传统唯物主义。数字时代物的本质从物理实体转为数据网络中的连接点,由此产生了梅亚苏、格拉厄姆•哈曼、珍妮•本内特、凯伦•巴拉德等人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然而部分退回前科学认知模式、赋予AI人权或主体性的哲学,实则是人类在主体性丧失后的补偿性幻想,掩饰了人类被数据系统规训和控制的真相。最后,数字时代的技术控制催生加速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技术封建主义的现实。当社会整体如香农控制论所言成为大型信息处理机制时,人被囚于代码与协议之中,这种逻辑推至极端,便出现加速主义意识形态,这是资本对新技术和技术精英的收编和驯化。同时,大型数据平台通过私有化公共数据空间建立类似封建主的虚拟采邑,使数字劳动者成为云无产阶级,形成平台垄断与隐蔽的“纳贡”式封建秩序。
  三、中西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如何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作为理解当代文化格局的重要参照,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报告中认为,首先要厘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基础上,经列宁社会主义实践,融合国外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与东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建构而形成的文化理论。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文化理论,亦不同于资本主义理论家的文化观,更区别于封建社会的文化理论。立足中国,应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性,明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组成部分及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核心,亟须学界深入阐释并转化为实践路径。就东欧马克思主义而言,其兼具普遍性与本土特征的文化理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与对现实的阐释力量。它的关键命题包括文化实践论、文化符号学、文化现代性理论、文化政治论、人道主义文化观五个方面,对这些关键命题进行批判性探索,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南开大学王新生教授在《建构中国正义理论的几个问题》报告中认为,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建构中国的正义理论。相比西方研究,中国政治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标识性的概念。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是“正义”问题,因此将中国语境中关于正义、自由、平等等分散的个体化研究,系统整合为具有“中观”特质的研究成果,方能真正形成中国政治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此,他从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文化根脉、社会根基和基本议题三方面着手,围绕中西正义观念的文化根脉和价值分野、中西方的现代化转型与正义观念的差异、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公平正义问题等基本议题,深入探讨了中国正义理论建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四、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角与路径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在《21世纪语境中如何重塑马克思的理论形象》报告中,王凤才凭借深厚的马克思文本功底与思想史视野,以“理论家的塑造”与“本人的理解”为双重视角,围绕从“一个马克思”到“复数的马克思”这一主线,系统阐发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五条阐释路径,强调当代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应是挣脱教条主义束缚、充满生命力的复数存在。第一,“一个马克思”涵盖人道主义、科学主义、黑格尔主义、伦理学与科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四种阐释路径,各路径均坚持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第二,应超越“两个马克思”的断裂说,破除单一化理解,揭示马克思思想内在的辩证的统一。第三,需分析沃勒斯坦、巴迪欧等提出的“三个马克思”框架。第四,作为“商品社会批判理论家”与“政治家”的马克思,其背后实由“多样的马克思”所成就。第五,21世纪语境中的“马克思”应是兼具哲学人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人类学家与政治革命家“四个形象”,并融科学、批判、实践与乌托邦“四种精神”于一体的“复数的马克思”形象。
  本届研修班聚焦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沿,深入阐释马克思思想,探讨了多重视角下的马克思形象,涵盖复数的马克思与国际视野中的马克思,以及其伟大思想的传播力。此次研修班为推动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提供了宝贵契机,促进了学术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研修班在理论认知的系统提升、现实关怀的实践拓展、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初步构建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学院吴华眉/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