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深圳实践新局面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李永杰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明确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五年来,深圳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新局面。
  改革为本  创新为魂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45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南海渔村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深圳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经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累计3批48条典型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深圳一直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按照中央和广东省部署,要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通过局部突破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最为典型的就是前海在全国率先试点的商事登记“双录签名”新模式。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表示,随着国家综合改革试点落地,中央通过“实施方案+授权清单”赋予特区立法权等更高层级的制度创新权限,从此,深圳逐渐从“经验批发商”升格为“制度供给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表示,深圳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文明、民生幸福、营商环境和法治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深圳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科创能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外开放等具体指标上达到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准,更要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现代化建设经验上发挥先导作用,为全局的工作部署和实施提供参考。
  “综合改革试点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要让被授予试点的城市或地区能够结合实际改革发展情况,及时解决因改革与未改革事项相互掣肘,以及因缺乏配套而难以推进改革或改革效果锐减等矛盾和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介绍了深圳国资国企的综合改革实践,包括在产权制度上灵活务实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深城交等一批混改企业成功上市;在公司治理上深化董事会建设,以市场原则作为股东参与治理的共识目标,选聘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兼职外部董事,强化专职外部董事责任;在选人用人上,积极开展经营者市场化身份、契约化管理探索,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入国企人才队伍等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引导保障企业依法合规健康经营与发展。
  在刘志看来,深圳从“政策开放”到“制度创新”的演进逻辑,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从地方试验到顶层设计、从要素驱动到制度创新的深刻转型,不仅反映了深圳作为国家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角色变迁,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彰显。
  深耕厚植  启航新程
  如今的深圳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极具创新精神的城市,是华为、腾讯、中兴通讯、比亚迪等世界级科技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是世界上重要的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深圳与世界经济体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是全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过去31年出口规模稳居内地城市首位,是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门户,正全力建设国际贸易、投资与合作交流高地,不断吸引着全球各国企业前来投资和设立业务主体。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结合深圳实际,围绕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亟须破冰探索的关键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推出一批改革措施、落地一批创新试验、深化一批开放举措,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欧阳慧认为,《意见》的出台,不仅对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探索价值。他还提到,这对我国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沿阵地,积极探索我国促进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治理体系,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机遇具有重要作用。
  在刘志看来,深圳具有三个鲜明的城市特质:一是敢想敢干的改革精神,从探索性改革到授权性改革,充分调动挖掘地方能动性与优势;二是包容开放的创新格局,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全国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汇聚全球创新力量;三是爱才惜才的人才战略,人是创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包容性人才氛围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意见》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置于首位。在产学研高效协同方面,《意见》提出探索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实施“预算+负面清单”管理等重大改革创新;在育人办学方面,提出了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支持外商按规定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有效衔接等重大举措;在引人方面,特别是围绕引进海外人才的痛点难点出台了针对性措施。
  刘志表示,未来,深圳要打造“全球创新之都”,推动“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精准对接,使深圳高校成为城市产业升级的“最强大脑”。借助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契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大力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深圳样本”。
  联通港澳  绽放世界
  2023年,国务院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出一张国家级战略蓝图。目前,相关空间载体和跨境基建紧锣密鼓有序推进,一批科研机构、试验平台纷纷布局,一批院士专家、科研人才加快集聚,新时代“一国两制”下全球科创制度融合的“试验田”和前沿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的形象和功能正在形成。
  刘国宏介绍,深圳光明科学城布局了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等高校落地招生。与此同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已步入促进深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深化拓展阶段,金融开放、数据开放、职业资格互认、产业政策联合发布等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在前海落地实施并发挥效用,对深圳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极化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根据《意见》要求,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是深圳在更高起点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深圳应勇于突破,聚焦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筑牢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石,持续推动与港澳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支振锋建议,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动立法与改革相互衔接,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联与通”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作为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前海的定位和发展始终与港澳紧密相连,开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支持深圳在拓展粤港澳合作新途径新场景新载体方面先行先试,对于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大国家战略联动发展,充分释放“化学反应”“乘数效应”具有重大意义。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与核心引擎之一,要发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优势,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改革创新重大载体平台,探索跨境创新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跨境资本流动、跨境要素流动等领域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政策协同,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做实“一点两地”加快建设世界级大湾区提供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方案。
  四十五载砥砺奋进,四十五载硕果盈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发扬“闯”的勇气、“创”的锐气、“干”的志气,以更大的魄力、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鹏城故事”!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