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方法:现代视野中的古代哲学

——第八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会议综述(上)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问题与方法:现代视野中的古代哲学

  2025年7月5日至6日,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在吉林大学举行。大会上,专家学者围绕“问题与方法:现代视野中的古代哲学”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

  古代哲学与现代问题的对话
  开幕式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田冠浩介绍了吉林大学哲学系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历史,并期待此次大会的各位与会学者共同推动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领域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资深教授孙正聿从大会主题“现代视野中的古代哲学”出发,探究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口号“拒斥形而上学”,并从该语境出发,重新思考古希腊哲学,他期待与会学者们充分讨论,拓展视野,让古代哲学在现代焕发新的生机。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詹文杰肯定了吉林大学哲学学科近年在古希腊哲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并就古代哲学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许多洞见。
  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从莱布尼茨的个体区分标准出发,引入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B卷中的“A-A”难题。按照传统观点,个体事物具有实在性,但其本质需要到种属之类的普遍者那里去寻求。如果赋予普遍者以实在性,便会造成“字母难题”,亦即单一的普遍者如何能够在多个个体事物中同时存在。
  西南大学崔延强关注希腊化时代出现的“自由意志”概念。他指出,面对跨城邦、跨民族的文化碰撞,这个时代的哲人把获得宁静与幸福作为人生目标,不同学派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其中对命运的否定正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詹文杰指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理性的德性是明智,它既依赖于努斯,又与伦理德性相结合。实践理性不是道德行为的绝对根据,而只是必要条件。实践理性的功能在于获得正确的欲求,但是伦理德性决定了作为选择之基础的意志本身是否正确。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意志是他的实践理性的功能实现之根基,而这种意志的独特性决定了实践理性的功能与失能。
  北京大学程炜则不仅关注亚里士多德对于医学的积极利用,也探究了他对医学的限制和批判。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医生不仅是治疗专家,也是道德生活的专家。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医学化趋势:医学的效力仅限于如何维持和产生健康。他指出,对于医学话语的扩张应保持谨慎,以避免它过度干预个体生活。
  古代哲学的现代化是古代哲学学科真正在当代扎根的标志,它不仅意味着古今思想资源的融会贯通,也包括将现代视角的方法论引入古代哲学研究。只有立足于研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问题与方法的不断对话与进步。本次大会的各分会场报告深刻体现了具有现代关切的问题意识。
  早期希腊哲学
  尽管早期希腊哲学文本残缺、语言晦涩,但它首次摆脱原始宗教的神话迷信,运用理智追问世界的本原,从而奠定了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与方法,吸引了不少与会学者投身于对这些残篇的研究之中。赫拉克利特哲学成为讨论的焦点,埃利亚学派、早期希腊的神话与秘仪,也成为讨论热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飞提出,赫拉克利特的“相反者是一”命题是某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是根据素朴感性直观中的事物相互对立的经验,而达成的直观辩证法。中国人民大学的谭路尝试确定“种子”的定义,并借助这一定义厘清“努斯并非种子存在的来源”这一观点。中央美术学院的黄水石提出以赫拉克利特为基点,参考哲学史家奥斯本借助语言分析的当代研究,来探究黑格尔如何按照他规定的哲学史来界定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厦门工学院的张盈馨聚焦于古希腊神话体系所蕴含的技术哲学观,通过解读“潘多拉魔盒”与“赫西俄德人类五代说”等经典神话,来揭示其中蕴含的技术批判意识。吉林大学的杨瑞轩认为亚里士多德对飞矢不动的反驳并不完全成立。飞矢不动悖论并非旨在否定运动本身,而是强调当无限概念未经反思地应用于对时间与运动的理解时,运动将陷入认知悖论。山东大学的陈梦晖提出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美学思想以phusis(自然)概念为核心,其独特之处在于将自然整体理解为特征性的显现而非本质性的规定。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的开创者,其哲学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与会学者不仅讨论了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知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各个方面,还聚焦于其对话形式与哲学探究方法。从当代视野出发研究柏拉图哲学,不仅能让古老的哲学文本焕发新的思想活力,更有助于借助古代的思想资源去思考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
  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方面,西南大学的兰志杰重点讨论了民主灵魂所对应的民主制,他驳斥了约翰斯顿的“轮番统治”论,为符合主流的“欲望主导”论辩护。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邓凯文认定柏拉图情感理论研究被忽视,需要充分阐释柏拉图的情感概念。四川大学的魏奕昕指出,在《欧绪德谟》中,eutuchia被等同于智慧,它被用来指代受运气影响的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左逢源试图论证,苏格拉底对西蒙尼德诗歌的重构是为了反驳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以说明美德不可教。浙江大学段奕如还原了血气与诗教出现的语境,以说明诗歌教化的目的是驯化血气。四川大学崔佳旭以“爱者”与“爱人”的双向逻辑来观察友爱,从而更加清楚地展现实践理性中的形而上学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舒奕认为学界对“爱的阶梯”的解释被包容论所误导,爱的阶梯只能由爱者独自上升。东北师范大学的罗兴刚提出,柏拉图依据语言的内在机理探究了语言在个体灵魂中是如何作为德性知识发挥作用的。中山大学的常雅雯尝试通过《斐德罗》文本来揭示柏拉图对口语和书写的真实态度:二者并不对立,而都是服务于追求真理与善的工具。西南大学的王钧哲在报告中重思了对苏格拉底的指控,他认为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的原因是他试图以哲学改良宗教。
  在柏拉图知识论方面,山东大学张恒硕对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命题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将“自知其无知”看作一种“优势认识状态”。贵州师范大学胡冰浩引入施密特的理论,因而认为柏拉图知识论的最终目的并非仅是理念,也包括建立一种具体的“是某物”的认识内在标准。黑龙江大学张凯重思了柏拉图对巴门尼德真理之路的批评,指出柏拉图持有实在、思想和语言的多重立场。清华大学贺宇峥尝试深化《巴门尼德》《泰阿泰德》与《智者》的联系,并指出《泰阿泰德》为《智者》提出的“通种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山东大学耿旭东通过分析《斐莱布》文本给予四重划分以独立性,削弱了文本前后不一致的矛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姜维端指出“盖梯尔问题”和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都试图指出,割裂对象和理智、主体与客体的做法看似合理性,但其根据并不稳定。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在柏拉图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方面,东北大学赵奇提出柏拉图的医学伦理符合柏拉图的宇宙论,并且是对宇宙生成模式的摹仿。四川大学岳媛以女性主义视角对柏拉图“生成”概念进行了阐述,认定其与物理“生育”过程同构。西南民族大学窦安振指出,在柏拉图城邦建构理论中,分工原则的两种划分法具备张力,人的本性需要结合后天教育产生职业本性,这样才能让分工理论融贯。西华师范大学吴光行则关注了灵魂不朽的“相反相生”论证,指出其基于“自然”与“正义”两个原则的内在必然性。宁波大学杨文默指出,获取认识能力不需要神明的保证,从而得出了柏拉图主义具有温和无神论倾向的结论。耶拿大学薛文佳凭借“智慧”、“勇敢”等核心美德范畴来重新审视“正义”概念,以揭示正义作为存在秩序的存在论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学者分别聚焦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希腊化罗马哲学以及现代视野下的古代哲学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牛扬、中国社会科院大学左逢源/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