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公平正义

2025-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查建国 陈炼

  历史昭示我们,和平需要不懈争取和坚定维护。重温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80年前人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付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奋斗,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前国际秩序形成的根源,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提供宝贵启示。

  奠定战后国际秩序基石

  战后国际秩序拥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建立在同盟国对轴心国的一系列宣言、国际法律文件、国际会议和国际法庭审判结果的共识之上,共同架构起战后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正是在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共同呼声中,国际社会逐步构建起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经济治理框架。”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表示。

  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会。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的成立,开启了人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华侨大学特聘教授林宏宇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的浩劫让国际社会清醒认识到,唯有和平与合作才是人类解决矛盾争端的唯一有效办法。基于这一共识,国际社会确立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和平解决争端原则、不干涉内政等国际法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为维护世界长期和平奠定了重要基石。

  在战后亚洲地区秩序的构建中,中国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苏智良表示,战后的中国积极推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落实,坚定支持并参与东京审判及后续的沈阳、太原等审判,不仅彰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罪行的严肃追究,也为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安全重建提供了坚实保障。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为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设者和维护者,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持续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孔庆江表示。

  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发挥作用

  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回顾联合国成立80年的历程,其在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独立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认为:“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绝不会成为真正的联合国。”中国重返联合国,开启了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新篇章。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通过理论创新与大国实践,持续在联合国框架下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为联合国体系的普遍性与权威性注入了正义力量。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与国际公平正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林宏宇表示。一方面,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在诸多地区热点和安全问题上,始终站在正义一方,谴责侵略与干涉,有力维护了国际政治的公平公正与持续稳定;另一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合作与发展,持续倡导并推动多边、可持续的经贸合作与机制创新,致力于使经济全球化惠及最广泛的国家与人民。

  今年也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截至今年3月,中国共参加29项安理会授权的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足迹遍及柬埔寨、刚果(金)、黎巴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和平的不懈追求与积极贡献。林宏宇表示,在联合国框架内,中国承担了维护国际安全的重大责任,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最重要贡献国之一,有力支持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权威作用与地位。

  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众多国际公约的起草和制定,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国际规则的形成和完善。“从法理意义上来看,在战后秩序的演变和发展中,中国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孔庆江表示,7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深入传播与认可,是中国对国际法领域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的集中体现。孔庆江认为,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当代国际法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一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同时结合了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为全球治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成为该领域备受瞩目的中国方案。

  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联合国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奠定了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秩序的基石。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对抗与不公,并非因为《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过时,恰恰是由于这些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表示,个别大国倒行逆施,奉行单边主义与霸凌行径,试图将国际关系拉回“丛林法则”时代,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与多边主义合作造成严重冲击。同时,“全球南方”的崛起呼吁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也亟须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

  当前,国际秩序正面临三重挑战:规则还是强权、包容还是排他、改革还是守成。世界秩序的重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能否超越零和博弈,在气候变化、核扩散、地区冲突等攸关人类存续的挑战面前重建合作共识。苏智良认为,中国主张体现各方利益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真正的多边主义”,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通过诸多实践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定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

  陈须隆表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认识达至新高度。在理念层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超越西方话语霸权,正确义利观、和合共生等中国哲学理念为多边合作注入新动力;在倡议实践层面,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三大全球倡议”,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形成新的合作范式;在机制创新层面,聚焦全球安全治理、全球人权治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等热点和新兴领域,提出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中国方案,引领和重塑国际发展与合作模式。

  国际法是国际秩序的重要保障。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正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法的制定与完善,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孔庆江认为,新时代中国与国际法的互动,突出表现为中国为国际法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国际法研究者需要将国家主张和倡议通过国际法术语来表达,强调研究的主体性,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将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法语言。这既推进了国际法理论创新,也为中国倡导国际法治和坚持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立场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

  守护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当今世界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四大赤字”。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旨在通过多边合作实现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与繁荣,这一核心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以公平正义破解全球困境、引领治理变革的关键路径。唯有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方能守护胜利记忆、捍卫和平果实,为人类的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