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6月28-29日,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哲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经学与秩序:中国传统的现代化之道”——第十一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来自国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主持。他表示,本次会议是南开大学哲学院建院以来召开的较大规模的会议,汇集了一批经学领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学者,可谓“群贤毕至”。
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牛文利在致辞中表示,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骨干,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深远地塑造了中国文明的秩序理念。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成就,其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亟待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和阐释。因此,我们必须探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深入经学的悠久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壁生在致辞中表示,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创院院长彭林创办的“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05年以来已举办了十届,这一系列会议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其一是跨学科。经学可以以跨学科的姿态直接面对学术问题,面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人类普遍共同的价值理念,“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提供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平台。其二是开放性和国际化。经学研究领域的路径、学科、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但都指向共同的经典与传统,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碰撞可以获得新的活力。因此,这也是一个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平台,使具有不同特色方法的经学研究有共同的交流空间。
在主题报告阶段,八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上半场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亦主持,香港容斋出版社前总编辑郭伟川对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作出了新的考证;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国光阐述了《王制》中的经世理想;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虞万里从汉魏石经残石对勘辨析了《康诰》今古文经本异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向东分析了《十三经注疏》摘取《释文》的来源及问题。下半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主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景海峰论述了儒家经典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明对“什么是经典”进行了讲解;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讲述了《周易终始》的写作和整理历程;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车行健分享了对何定生《诗经》“今论”之学的探究。主题报告之后,大会还设置了六个分论坛,百余位专家学者宣读论文并参与了讨论。
6月29日,闭幕主题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琢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国武、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徐道彬、同济大学曾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分别宣讲论文。接下来,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部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世恒,干春松教授分别进行大会总结。王世恒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他表示,做有学术、有深度、有理想、负责任的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鼓励经学研究要作出创造性转化。干春松对会议筹办各方表达了感谢,他认为,经学是通向中华文明根源的一条道路,为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参考。这次大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契机,希望能为当代经学研究和南开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南开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李营宣布大会圆满闭幕。
1会议外场 主办方供图
2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