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明”与“至善”

——儒学与西学论坛第六回举行

2023-11-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 王俊卿 记者 张清俐)10月24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儒学与西学论坛”在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166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诚’‘明’与‘至善’”,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林安梧教授“对垒”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谢文郁教授,双方进行两回合互动发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沈顺福教授担任评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邹晓东副教授担任主持。

  会议伊始的第一轮发言中,林安梧感慨论坛彰显出的学术“生生”之意,于是就“生生不息”展开论说。林教授认为《中庸》《易传》是一个体现着生生之德的整体,表现为存在与价值的和合为一,这优先于存在与思维的同一。进而林安梧认为中国哲学的认识论与修养功夫紧密结合,这一点区别于西方哲学之传统,可以用“执-识-知-明”四层状态来表示,“明”就是从“执”到“识”到“知”的工夫,“诚”则显示出“存在的律动优先于客观的法则”,即天道规律与人文规律的和合。

对话会现场1(主办方供图) 

  谢文郁则从“如何在‘诚’中认识天命本性”这一问题谈起,其核心便是“信”与“诚”这两个概念。“信任情感”发源于父母的保护与关爱,进一步体现在“信乎朋友”“获乎上”。信任情感在认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它不动用自身意念体系,而是使自身成为对方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信任情感不能仅源于“顺乎亲”,终极性的信任情感来源于“反身而诚”。诚指向内在的东西,其对象是天命本性,在“诚”的状态中不动用自身意念体系对天命本性进行压抑或张扬,而只能去顺从之。因此,“信”和“诚”在面对各自的对象所展现出的状态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信指向外,诚指向内。

  第二“回合”,林安梧对谢文郁关于“顺乎亲、信乎朋友、获乎上”的解读提出不同见解,认为谢文郁教授的解读是落在对一个超越的绝对诫命的“臣服”上。林安梧教授认为“诚”与“信”是通而为一的,是接地气、通天道、入本心的,因此不是主体核心论,而是内外通贯论,天高明也,地博厚也,人悠久无疆也,天地人三才是贯通为一的。作为回应,谢文郁进一步解释“诚”的认识论功能,即它到底是怎样去认识天命之性的。谢教授将“诚”理解为一种情感,“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这里所说的“善”不与“恶”相对,而是指“天”,人在“诚”中看到了整个天命之性的可能性,并与天命本性同在,这也是生存的起点。谢文郁认为,修身当然是一个认识过程,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天命本性,而“诚”这种情感就是认识的重要依靠。

对话会现场2(主办方供图)  

  在评议环节,黄玉顺教授敏锐指出,两位教授都借由《中庸》而阐发了自己的学说观点。但他认为儒学发展的阶段不同,其经典也有不同,从晚周到隋唐,儒家的核心经典是五经。我们今天的儒学构建应当回到轴心期重建面对现代性乃至后现代的儒家经典系统,最核心的经典应当是《易》《诗》《书》。

  赵法生认为,虽然中国哲学中蕴含着部分体验性的成分,但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讲逻辑的学问和传统,那么所导致的种种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因此需要学者们努力用逻辑把传统哲学讲清楚,因此儒学与西学的对话是十分有意义的。

  李尚信从情感与理性为切入点,理性未必一定排斥情感,而是要把情感纳入进来,而区别情感的好坏仍然需要通过理性来完成。而理性带来的多方面冲突或许是永久的,要解决冲突,对话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沈顺福教授将谢文郁、林安梧二位教授的讨论分别总结为“知识的态度”与“践行的态度”。这两个维度都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哲学研究需要科学地讨论问题,就此而言,就同一文本而言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沈顺福教授认为,知识论的视角是传统中国哲学所欠缺的,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知识论的对话是传统哲学走向未来的一个重要契机。

  与会学者认为,本次儒学与西学的对话即显示出了不同文化脉络之间的张力,也显示出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及其价值。单枪匹马的研究或许会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但只有诸多来自不同领域学者共建起学术友爱共同体,跨文明的对话才会更加深刻有益。

对话会现场3(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