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2018-02-06 来源:国史网 2012-12-1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中共南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经过两天的大会发言和讨论交流就要结束了。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主要围绕本届学术年会的入选论文和讨论交流情况做一个学术方面的总结。 

  1010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国史学会副会长李捷致开幕词,着重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深入阐述了本届年会主题的学术内涵和理论意义,对围绕会议主题开好本届国史学术年会给予了重要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康、南宁市市长周红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国史学会顾问张全景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每年一度的国史学术年会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方向、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对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立场和科学方法,继续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殷切期望。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作了会议主旨报告,从党的最高纲领与基本纲领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统一、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统一三个方面,对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基本纲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刻阐述。会议期间,还有11位专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大会发言。 

  1010日下午和11日上午,会议安排两个半天分三个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与会代表围绕各位领导的讲话、专家的大会发言和本人的学术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相互间开展了坦诚、和谐的学术评议。安徽师范大学高正礼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张晓丽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聂月岩教授分别汇报了三个组的分组讨论和交流情况。 

  与会学者在讨论中认为,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喜迎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为纪念邓小平中共十二大开幕词发表30周年、“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以“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主题,举办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深入研究和总结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与会学者紧紧围绕年会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圆满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一下本届学术年会的主要成果和收获。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在本届年会的论文当中,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所)李正华的《对毛泽东探索新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再认识》,主要围绕毛泽东以良好的初衷对中国农村工业化、集体化、共同富裕等方面做出的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探索,以及在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中国实际出发的重要性。河南大学何云峰的《邓小平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防大学董志铭的《邓小平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对大体相同的课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安徽省社科院邸乘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在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江泽民、胡锦涛对这条基本路线作出的重要发展。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何成学的《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背景条件》和国防科技大学刘祖爱的《梦回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逻辑前提——兼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两种设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等广阔的视野,探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源泉。 

  牢牢扭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开始形成的伟大开端。30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耽误”,推动中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胡锦涛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国家发展繁荣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3 

  在本届年会的论文当中,当代所陈东林的《毛泽东三线建设决策的再评价》,主要从三线建设决策对战争威胁的估计、三线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评价、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对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了有一定深度的反思。段娟的《坚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初始创业时期攀枝花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和现实启示》和王蕾的《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也就三线建设的相关问题做了各自的研究。当代所王瑞芳的《从重建设到重效益:改革开放初期水利工作重心的转变》,着重研究了改革开放初期水利部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逐渐将水利工作着重点从抓新工程建设转移到抓效益管理上来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新问题。江西社科院曾丽雅的《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式的现代化”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概括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论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尹航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着重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改革理论、改革思路、改革方向、改革方法的创新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当代所冷兆松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实践》,集中探讨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作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决策,积极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及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当代所王丹莉的《集权与分权——工业化初期的大国财政格局之演进探析》,着重研究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央与地方在财政收入分配上集权与分权的演变,从一个侧面探讨了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财政格局。钟瑛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效应及趋势》,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分界点分前后两个时期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演变,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发挥的经济效应以及作为经济调控手段的发展趋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刘远舰)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