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6月21日,南京大学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典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及学术讲座在南京举行。活动中,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典学系教授丹尼尔·贝迪(Daniel Petit)签署合作协议。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和丹尼尔·贝迪共同为南京大学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典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南京大学与巴黎高师共建研究中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与会学者均表示,古典学与跨文化研究是理解文明根基、促进相互理解的基石。在跨文化的广阔视野下加强古典学研究,是连接人类共同智慧遗产、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彰显中华文明当代价值的必由之路。南京大学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巴黎高师)此时共建研究中心,正是顺应时代召唤,肩负起传承与创新古典学的光荣使命。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典学系教授丹尼尔·贝迪签署合作协议 本网记者吴楠/摄
“古典学作为解码文明基因的核心学科,肩负着阐释文明精髓、促进文明对话的时代使命。”高方表示,本中心的成立,见证了南京大学和巴黎高师共同的学术旨趣和学术取向,是南京大学响应国家文化战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进人文社科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实践。南京大学文学院沿袭了“文献学与文艺学结合”的方法论传统,始终以跨文化、跨学科推动古典文本的当代阐释,在经学诠释、礼乐制度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中心的设立,是南大古典学“守正创新”传统的时代延伸。作为法兰西思想重镇,巴黎高师的古典学研究以其深厚的跨文化视野而著称。双方的合作,必将开创“中西文明互鉴”的新范式。
董晓提出,古典学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是巴黎高等师范学院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南京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在文献学、文学史、古典文化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我们回望遥远的过去,从古典文化中汲取未来发展的养分,这是人类精神不可改变的发展轨迹。因此古典学永远充满活力,人类精神发展离不开古典学。双方学术合作有着广阔前景,期待中心能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丹尼尔·贝迪表示,无论创作于哪个时期,经典都应为当代世界带来启示:它不只是记录过去,更能与当下对话。因此,经典必须具备超越历史环境的特质。他介绍,该中心将研究中欧定义“经典”的方式,是一项有着广阔前景的计划。首先,在文化研究维度,它以跨文化视角涵盖中欧基于两种文化的比较与分析;其次,在研究范围上,文学、哲学、艺术、语言、文字等人类精神的所有表达形式均可纳入其中。“我们将努力保持开放视野,突破可能限制研究广度的学科边界。”他说。
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和丹尼尔·贝迪共同为南京大学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古典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本网记者吴楠/摄
据介绍,中心规划推出高水平古典学译丛,促进经典传承;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学术会议平台,引领前沿探索;深化双方师生互访与联合研究,构建深度对话,努力打造全球古典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思想高地和合作标杆。
“学术的繁荣离不开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南京与巴黎都是古典与现代融合的城市。”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引用法国诗人、哲学家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的诗句“传统不是对灰烬的膜拜,而是对火焰的守护”强调了古典学的“活”传统,即传统不等于停滞,而是保持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动力。
梳理当代古典学研究之荷马语言学的发现
签约仪式后,丹尼尔·贝迪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荷马史诗》及其语言学分析”的讲座,讲座由萧盈盈教授主持并翻译。讲座旨在通过展示《荷马史诗》语言里多样性方言的存在,以及从公元前9世纪的口头创作到其后书面文本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梳理当代古典学研究之荷马语言学中的挑战和发现。
与会者合影 虞薇/摄
据介绍,学界普遍认为,流传至今的荷马文本背后有着漫长的历史,它所忠实体现的并非是由某一位诗人书写的单一文本。相反,它是多个文本的集合体,这些文本最初是口头创作和吟诵,只是后来才被书写成文字。
丹尼尔·贝迪提出,《荷马史诗》文本反映了至少三个时间层的叠加:首先是一个口头文本,其次是一个连写形式的书面文本版本,最后是最终传承给我们的、带有其书写规范的亚历山大里亚版本。尽管我们只有最后阶段的证据,它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荷马文本的基础,但每一个阶段都在文本中留下了痕迹。古希腊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无疑是不够的,必须被书写发展采取渐进形式的观念所取代。在近期的研究中,“书写化”的概念被引入,正是为了指代书写文化历史中的这种渐进性元素,而《荷马史诗》的文本可以被视为这一现象最生动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