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耿钧 杨兴业)6月20日,中国设计学研究前沿学术峰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会议汇聚国内外设计学界与业界的学者、实践者与思想者,共同探讨设计学在生态可持续、数字智能与人文价值交叉领域的前沿议题。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提出,设计学学科作为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是连接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的关键纽带,更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林科特色优势,在生态设计理论建构、绿色空间系统营造、乡村人居环境提质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去年成功获批全国农林高校首个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设计学学科建设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
在主旨报告阶段,多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了设计学前沿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未来设计实验室主任孙守迁以“AI+HCPS:人类—信息—物理系统深度融合”为题,提出可以运用人工智能与人类—信息—物理系统(HCPS),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系统的协同效率和响应能力,为人机共融时代的系统设计提供新的范式转化。面对设计4.0时代的到来,设计界要思考未来如何打破传统的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向非遗、向传统要效益,为人类、信息、物理融合机制的更新与未来研究提供新视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提出,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设计应遵循自然法则,构建生态性、可持续性的数智设计之源。数智设计要以人、物、自然生态共生与协调发展为目标,将人类设计整体有机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有节制地、科学地利用自然,有机地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创造,达到适合人类可持续生存、设计可持续发展、自然可持续循环的目的。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认为,传统造物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主体性是消解的,造物是“道”的显现。工业革命催生“设计师”职业,分工化的工业生产导致创造的完整性断裂。他提出,应当以“档案”为视角探寻传统造物的话语总体,催生出“百工”的智慧创造,实现传统造物的范式转化,走向新的造物伦理学。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甘锋从理论溯源与范式转型动因、智能体与设计智能体的定义和特征、设计的三维重构:主体·过程·评价、批判性反思与协同共建四个方面,提出设计智能体深度介入艺术设计领域而引发“从创作主体、创作流程到评价标准及传播路径”的系统性变革和艺术设计生产范式的根本性重构。面对艺术本体论的危机,算法与经验协同范式构建是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路径。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张青萍以其团队近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例介绍了数字化记录、功能活化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在保护和传承江南园林文化遗产中发挥的作用。团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江南园林数字化保护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采取数字化手段将三维信息模型进行解析推导,以信息技术赋能江南园林乃至中国古典园林研究。
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范凌介绍了商业研究智能体atypica.AI的功能与技术流程,认为该研究突破了商业研究的传统模式,通过运用语言模型为“主观世界”建模,为复杂问题提供了模拟决策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商业与社会议题的解决效率。下一步atypica.AI将持续优化用户模拟精度,为政策制定、文化创意等复杂场景提供决策支持。
峰会设立两个平行会场,十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设计学发展要坚持“以生态定方向、以数智提效能、以人文增厚度”的特色路径。南京林业大学设计学学科立足林科特色,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设计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会议由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南京林业大学主办,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