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茶香飘万里

2023-11-16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带着美好的心情,走进丰都县青龙乡瓦屋山茶园,只见绿油油的茶树盖满了山坡,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随风摇曳;一缕缕鲜嫩的茶香萦绕着大山,随着薄如柳絮的云雾飘逸,慢慢悠悠飘向了远方。在瓦屋山上,品尝一杯青龙偃月茶,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三国烽烟,感受忠义情怀故事,点评江山人世之意。

  三国偃月刀 忠义青龙茶

  相传三国时期,关羽率军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沿岸壮士纷纷投奔关羽。一位家住丰都瓦屋山青龙湖的义士,在军中刻苦练功,拳脚了得,武艺高强,深得关公赏识,便选其为近卫专职抗刀。他趁父亲六十大寿向关公告假回家省亲,返营时给关公带去了自家种的老树茶叶。关公甚喜,当即烧水煮茶,顿时茶香四溢军营,喝一口后大呼过瘾,连连赞叹,便问此茶来自何处。义士如实回禀茶叶产自老家青龙湖,但山上家家种茶,没有名气。于是趁机向关公一拜道:回营时家父嘱我要向关爷求赐名。关公大喜,捋须点头赞日:此茶浮在水中叶如刀,梗如柄,好似吾青龙偃月刀,又产自青龙湖,真是凑巧,就叫青龙偃月茶!义士跪地叩首称谢。喜讯传回家乡,乡亲们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把家乡产得最好的茶叫做青龙偃月茶,茶名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代化发展 茶叶上规模

  至20世纪60年代末,青龙湖畔青天村改造茶园,规模达1000余亩,山上一度有手工制茶厂10座,成为当地贸易出口主要产茶地。后来,人们外出打工,手工制茶艺人越来越少,茶园遭遇荒废,仅有一二家小作坊苦苦支撑着,传统制茶工艺面临失传。2015年, 一位返乡创业者来到青龙乡组建公司,传承发展青龙偃月茶;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知名度。几年后,多方筹集资金300多万元进行厂房装修改造和设备更新,由原来6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平方米现代化厂房;拥有农药残存检测、化验室,包装、精加工车间,冷冻、冷藏库等质量保障设施;择优购置了微波杀青机、柔炼机、解块机、理条机、风选机、烘干机等成套现代化设备。同时,茶园由初期的100余亩发展到500多亩,一年平均制茶1500公斤左右。

  传承老技艺 茶香飘万里

  茶园管护有着严格的工艺标准,茶树生长期不喷洒农药,一直施以农家肥,让其纯天然生长。茶树虽然四季常绿,一株成年茶树长有很多叶子,但不是每片叶子都可以用于制作茶叶,必须等待春季茶树长出新叶,挑选顶端上幼嫩的叶芽,方能采摘制茶。叶芽必须在清明前后无雨的清晨采摘,这种叶芽很稀少,往往很大一片茶树,但可供采摘的叶芽并不多。为了确保茶叶的品质,一个早晨采摘下来,每人也就2公斤左右叶芽。新茶采摘回来后,将其摊开放在篾晒垫上,中途均匀翻动3—4次,自然萎凋2—3个小时,使茶叶的香气慢慢地散发出来。而杀青是六道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先是将茶锅锅底清洗并预热,接着将其加热至150度,然后一次投入1公斤鲜叶,再用抖、抓、推、揉、压、搓六道手法反复循环,一个小时左右待茶叶提香,闻香起锅,茶叶出锅后,放在篾盘上,双手抖动篾盘,然后顺着一个方向用双手在篾盘上反复揉搓,揉搓之后的茶叶再次倒入锅中进行定型。烘干是制茶最后一道工序,待定型的茶叶水分含量为20%时,退柴改小火,用锅下火石的温度让茶叶缓慢脱水,每隔5分钟翻一次茶叶,持续30分钟即可让茶叶烘干而不焦叶。此种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青龙偃月茶外形紧卷多毫,动若游龙,颜色鲜嫩微黄,散发出最原始的茶香和独特味道。

  2019年6月18日,“青龙茶手工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5月,在重庆市茶叶学会、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主办的“巴味渝珍”重庆市第六届斗茶大赛上,青龙偃月茶荣获“三星名茶”。作为青龙茶第四代传人和县级非遗传承人,冉华龙说:“守护丰都茶文化遗产,让青龙茶技艺薪火相传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

  (作者系《丰都日报》通讯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