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张海燕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不确定性加剧的当下,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价值共识、实现路径等重大议题的关联性研究,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理表达,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紧迫而重要的学术任务。7月26—27日,由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阐释”研讨会暨2025年“三省一区”哲学高峰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与会学者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哲学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华文化支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阐释对于澄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前提、内涵本质与普遍价值,推动这一理念走向纵深具有重要价值。国内学术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成果丰富,并呈现出整体性研究和要素部分研究两个特点。
“命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引发关注的核心关键词。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吉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命运”概念进行了中西方哲学史的考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运观强调天意和人为、必然和自由的动态平衡,既非完全宿命论也非完全无命论。西方文化传统如古希腊悲剧体现了命运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命运”概念蕴含着对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未来的思考,强调了人类命运的客观依存性、价值共同性、责任共担性和未来共创性。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胡海波认为,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离不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阐释要关注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根基是现代社会异质性的凸显,回应“如何在异质性中寻求共同生活的伦理之道”,是学术界必须面对的突出课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来提出,如果把“个体”理解为异质性的民族国家、文明形态等,实则是提出了现代社会伦理构建的新路径。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和谐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独特视角和丰富的思想资源。通过挖掘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和谐理念,可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理解,推动全球共识的形成。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表示,通过弘扬这些理念,可以逐步消解文明冲突,推动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秩序,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美好愿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高文新认为,西方文化无力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核威胁、生态危机等人类命运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文教共同体的现代化重构,是“两个结合”下新共同体理论的守正创新。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闫恒表示,从哲学属性看,新共同体理论强调正确处理一体与多元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得一体性更加突出,多样性更加丰富;从文化属性看,新共同体理论在“第二个结合”实践路径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社会属性看,新共同体理论是团结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共同体,是符合马克思真正共同体内涵的中国表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的
哲学探讨
文化深刻影响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昕桐认为,中国文化反映了全人类的价值理想,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塑造了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达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展现出了现代化的普遍本质和理想形态。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蒋红雨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经验论研究范式,强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建立理解世界的理论价值。在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摆正人的位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守护者的姿态应对自然。
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姜华认为,实事求是的核心意蕴是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反对空谈,经历了由学术素养到哲学原则再到社会价值观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实事求是不断被赋予新内容,成为当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从实事求是出发,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就是要寻找和探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进而探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