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中印尼建交75周年、印尼独立80周年和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以此为契机,11月26日,中印尼智库论坛(2025):“庆祝中印尼建交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隆重开幕。这场共叙文明、共襄未来的盛会备受瞩目,深深吸引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目光。多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中印尼双边关系现状、中印尼交往史、双方务实合作成果与共逐现代化之路、中印尼双边关系的全球示范意义、智库外交与智力合作、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中印尼智库论坛(2025)图书文献展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75年情谊积淀,75年并肩同行,75年守望相助……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印尼在多个领域与中国存在理念相知与契合。从建交初期至今,75年间,中印尼关系经历了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实现了“连级跳”与新跃升。作为同路人、真伙伴,中印尼携手走过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回首来时路,作为互利共赢的典范、共同发展的样板、南南合作的先锋,中印尼友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历久弥新、历久弥坚。在国际风云依旧变幻莫测的当下,中印尼“合作之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期盼,正在破浪前行。
中印尼双边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万里尚为邻。中印尼虽相隔遥远,但万水千山无法阻隔双方源远流长的交往史。回望过去,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多次到访印尼,带去了友谊的种子;600多年后,中印尼双边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如今,中印尼双边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战略契合、政治互信。
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枢纽,印尼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印尼语外籍专家汉迪·尤尼亚多对此表示认同。他从历史视角出发回顾称,与以征服为目的而来的西方殖民势力不同,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开展贸易、增进友谊。今天,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自然契合,二者在精神内核方面不谋而合,均延续了重视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的传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印尼都强调海洋在国家发展和地区合作中的支撑性作用,都将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印尼德里亚卡拉哲学院讲师克劳斯·海因里希·拉迪蒂奥在论坛现场讨论了印尼《东盟印太展望》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契合点和互补性,并探究了二者在共同维护东南亚秩序中产生的协同效应。拉迪蒂奥认为,通过《东盟印太展望》,印尼在塑造东南亚地区规范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来优化全球治理规则。
“双边关系的提升体现了中印尼关系的成熟与深化,也意味着双方已经远超单纯的伙伴关系。自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年代以来,印尼和中国就始终保持对彼此的充分信任,即‘互信’,这源自两国在国家稳定、主权、安全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所秉持的共同优先考量,而非屈从于外部政治压力。”尤尼亚多进一步补充道。
以务实合作共逐现代化
75年来,中印尼务实合作硕果累累。雅万高铁、北加里曼丹工业园、“两国双园”、“区域综合经济走廊”等,已成为蓬勃发展的品牌项目。雅万高铁的全线通车,以及中国在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印尼公众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广泛认可。在共逐现代化的道路上,二者笃定前行,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历史和现实已经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对印尼具有重要启迪。谈及此,尤尼亚多深有感触:“中国已经充分证明,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在很多年里,第三世界的人们被灌输了一种观念,认为只有单一的西式政治和经济模式才能通往成功。而中国的崛起表明,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与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对印尼而言,中国带来的启示十分清晰:我们必须制定符合自身群岛特征和国情的发展政策,而非简单照搬或模仿西方模式。”
“雅万高铁,即从雅加达行驶至万隆的高速铁路,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印尼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象征。‘两国双园’和北加里曼丹工业园等项目的实施充分表明,中国不仅为印尼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契合印尼需求的技术与产业能力。中国发起的基础设施项目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技术转移,并为印尼创造了大量的本地就业机会,实实在在提升了印尼当地的民生福祉。”尤尼亚多继续阐述道。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投资来源地之一。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宏观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扎姆罗尼·萨利姆结合全球秩序变迁,以贸易与工业领域为例深入探讨了中印尼贸易伙伴关系。萨利姆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与印尼保持着长期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这一关系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通过紧密联结的贸易伙伴关系,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印度尼西亚经济的显著增长。萨利姆表示,为巩固双方贸易纽带,在未来需要采取更多具体举措,如增加直接投资、多渠道加强对话。
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高级研究员保罗·鲁道夫·尤尼亚图对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表示赞赏。他以全球发展倡议为例称,中国提出的倡议为包括印尼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一轮机遇,尤其是在公路、铁路、桥梁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此同时,中国提出的倡议也带来了更多的劳动力流动、更强劲的旅游业发展、更深入的教育交流与人员往来。
具有全球性示范意义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变乱交织的背景之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近年来,中国与印尼在东盟、G20、金砖合作机制等平台上共同发声,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而积极奔走,为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而努力发声。与会学者表示,作为全球治理的行动者、南南合作的参与者,中印尼双边关系具有全球性示范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晓萍从重塑南南合作的意义入手,解读了中印尼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契合点。她认为,当前,南南合作在国际秩序重塑中的战略地位逐渐上升,而中国与印尼作为两大发展中大国,正成为全球治理中的关键行动者。在区域秩序理念上,两国均强调东盟中心性、全球治理民主化。随着南南合作的理论演进,南南合作已从经济合作扩展到新兴议题,如气候治理、数字经济、海洋治理等。她特别指出,印尼作为中等强国,在多边主义的议程设置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对海洋治理、能源转型、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的细致考察,杨晓萍得出结论,双方有望将海洋治理作为“南南蓝色合作”的典型范例。
尤尼亚多告诉记者,在全球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印尼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成员,成为地区和平与稳定之锚。自万隆会议以来,双方致力于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例如,双方都反对单边制裁与霸权行径,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多边主义与合作共赢。双方力求确保国际规则不是由少数大国单方面制定,而是充分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关切,更加具有包容性与代表性。


中印尼智库论坛(2025):“庆祝中印尼建交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智库外交”搭建知识“桥梁”
自2013年两国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印尼主要研究机构代表,如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印尼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以及印尼高校相关科研中心,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顶尖智库之间的合作日益深入。“智库外交”通过凝聚智力共识、产生思想火花,为中印尼对话提供真知灼见与动力源泉。
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研究员哈亚提·诺馥思以“智库外交”为主题,剖析了智库作为知识“桥梁”在中印尼科研交流中的角色。诺馥思表示,当前,亚洲战略复杂性的加剧使得印尼与中国之间更深入的智力合作变得愈发必要。同时,这意味着“智库外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区域经济相互依存、地缘政治动态不断变化、发展挑战仍存的当下,基于知识的合作为两国加强相互理解、减少误解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渠道。
诺馥思接着表示,通过联合研究、政策对话和专家出访等形式,“智库外交”为实证性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宝贵平台,促进了政策创新,并支持两国政府在诸如减贫、绿色发展和区域互联互通等共同优先事项方面开展合作。“未来的日子里,双方在维护学术诚信等领域的往来仍是重点事项之一。通过在学者群体和政策制定者群体之间建立起长期信任网络,‘智库外交’正在搭建知识‘桥梁’,从而作为官方外交和民间交流的有益补充。”诺馥思说。
文化共鸣:中印尼交往的精神纽带
论坛现场,中印尼文明交流互鉴与人文交流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与会学者表示,文化共鸣与人心契合构成了中印尼交往的精神纽带。多项民意调查显示,印尼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这与双方日渐频繁的“文化接触”密不可分。
中华文明与印尼文明在价值理念方面的相通性与相似性,在现场引发了深度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林以“民心相通”为重点分析道,中华文明强调“和而不同”,印尼文明崇尚“殊途同归”,二者皆重视包容与和谐。万隆精神与“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在新的国际语境下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中国与印尼的交往最初就建立在和平与尊重的基础上,这种“以和为贵、以诚相待”的交往模式,构成了“民心相通”的文明基因。
“中华文明与印尼文明均蕴含着一种内在智慧。印尼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哲学理念,都高度重视在多样性中保持社会凝聚力。”尤尼亚多感叹说,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深沉而持久的基础,使得两国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从容应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基于相似的智慧,双方试图从彼此中汇聚优势,从而通往一个真正繁荣的明天。
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后,中印尼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的合作被赋予更广阔的意义。“两国具有天然优势与历史底蕴,应共同使用好‘郑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共同历史文化遗产,以儒伊文明对话为切入点,推动全球文明对话。”李林如此表示。
“作为了解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状况的工具之一,文学是走进中国的重要媒介。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印度尼西亚大学讲师努尔尼·瓦尤·武里安达里结合自身心得体会,从文学视角分享了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武里安达里提到,当前,印尼开设的汉语课程蓬勃发展。对于印尼读者而言,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原著成了感知中国丰富风土人情的最佳方式。中国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通常采用现实主义风格,以记录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学习中国文学的目的不在于评判何为正确或美好,而是为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
“人文交流是一项庞大且系统的文明工程,涵盖书籍翻译、电影推广、友好城市建设等。未来的日子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该领域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彼此欣赏。”展望中印尼合作前景,尤尼亚图流露出乐观之情且满怀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