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这块“皮”,凭什么贵如黄金?

2023-11-13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陈皮,即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最早名为“橘柚”“橘皮”,首次出现在东汉《神农本草经》。橘皮入药以陈久者为良,到了宋元时期,“陈皮”一名屡见药方和食方,广泛取代了“橘皮”。 

  陈皮为何被广东人视为珍宝? 

  陈皮有健脾化痰的作用。凡由脾胃气滞所致的食欲不好、恶心呕吐、腹部胀满、排便不畅等状况,均可以陈皮入膳。 

  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其上品有“橘柚”条目曰:“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这里的“橘柚”就是陈皮。 

  陈皮还有治疗胸脘胀满、食欲不振的功效。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陈皮的功效与配方、制剂——“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载:“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闷。” 

  陈皮中有川陈皮、广陈皮等,明清之时,医药界逐渐确认了陈皮中以广陈皮为佳。明朝太医院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官方强调了陈皮道地广东。

  由于江门市新会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广陈皮中,又以新会产地陈皮为上品。其中,以新会境内潭江流域冲积带平原,特别是银洲湖沿岸所产为优。清朝名师叶天士(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及二陈汤中,特别写明了需要“新会皮”入药。《广东植物志》记述:“茶枝柑,别名大红柑、新会柑,主产新会,果皮晒干即中药陈皮的正品。”

  新会陈皮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元代新会柑开始大规模种植。明万历《新会县志》已记载“陈皮”。明代,新会商人利用运销新会葵扇之便,将陈皮销往外省。清乾嘉时期,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并经销新会陈皮。1912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全国各地。1937年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700吨。 

  目前,新会陈皮已是传统道地药材、广东著名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新会被授予“中国陈皮之乡”。2017年,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19年,新会柑种植规模约10万亩,新会陈皮相关企业4800多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全产业链产值约85亿元。2021年,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新会陈皮为何最好? 

  江门市新会区,地处珠三角西南部,属微丘平原区。这里河海相连,西江洪水、潭江潮水、南海海水形成“三水融通”的水土特色,土质矿物质富集,形成冲积平原带和沉积平原新垦区以及独特的“湿盆地”小气候,加上海洋性季风气候,形成了湿热、湿冷季节变化的陈化条件,非常利于新会陈皮形成片张较大、油胞粗大饱满,芳香浓郁的质量特色。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似黄金”。这小小一块皮能大放异彩,除了其风味独特、能养生保健外,还在于陈皮越老越值钱。当然,得在保存得当的前提下。 

  新会陈皮的制作十分讲究。首先,原料果皮必须来源于新会柑,即茶枝柑的大种油身或细种油身品系,并讲究种植技术与采收时期。按采收加工时间可分为柑青皮(青皮)、微红皮(二红皮)和大红皮(红皮)。在11月上旬采收的称为“青皮”,因为此时果实的果皮仍为青绿色。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采收的称为“二红皮”,此时果实的果皮呈橙黄色。至12月下旬采收的称为“大红皮”,此时果实的果皮呈橙红色。 

  其次,注重果皮加工方法与陈化条件,工序主要包括选果、洗果、开皮、翻皮、干皮、贮存陈化和返晒等。 

  几个世纪以来,新会陈皮早已飘香海外,闻名遐迩。每逢柑橘收获季节,新会几乎家家户户都摘柑晒皮,全民都是技艺的传承人,新会人馈赠亲友时,一句“这是我自己晒的”,就是“正宗”的代名词。 

  每个广东人的厨房都少不了这一味 

  号称“食在广东”的岭南人,把陈皮视为广东“三宝”之一。陈皮加入美食的制作,往往不是主菜,却能令主角大放光彩。在每个广东人的家中,陈皮除了煮水饮用,还可以用来煮粥、煲汤,还是各种菜品的佐料。 

  元朝时期,膳食太医忽思慧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食疗专著《饮膳正要》,其中就详细记载了28种用陈皮入菜的方法,包括汤水温和的陈皮炖老鸭汤,酥脆下饭的陈皮骨等。 

  近年来,爱吃的广东人发掘陈皮这一宝藏特产,改良创新菜品,陈皮鲤鱼清热解毒,陈皮红豆沙糖水清心养神,陈皮白粥解酒醒神,陈皮牛肉生津开胃……美味与功效兼得。更有陈皮鸳鸯桂花鱼、陈皮妙龄鸽、豆豉陈皮煲仔焖鱼、陈皮碌鹅等,吃货大省总能将陈皮和各种食材搭配,变化出惹人垂涎的美味。 

 
关键词:新会陈皮;果皮;广东;橘柚;江门市;新会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