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青年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笔谈⑥】

芦思姮:砺学求真 精管善治

——在国际问题研究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时代使命

2025-06-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为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全院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联合中国社会科学网,开设“社科青年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笔谈专栏,邀请我院优秀青年干部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心得体会、实践感悟,撰写学习阐释文章,彰显我院青年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我院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芦思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拉美发展问题与中拉合作研究。先后在墨西哥、智利、西班牙访学。独著2部,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与“三报一刊”理论文章近60篇。所著成果获中国社科院优秀对策信息特等奖、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获2023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数十项省部级单位交办课题。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一重大部署具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新时代作风建设新篇。历经十余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已内化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坚实支撑。作为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在研究、交流中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既是恪守严谨学风的底线要求,更是维护学术公信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

锤炼务实严谨学风,贯穿研究全链条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力戒形式主义、弘扬求真务实理念,这与国际问题研究作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国际问题研究直接服务于国家对外政策制定、国际战略运筹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关系国家核心利益与长远发展大局。在此领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关键在于锤炼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将反对形式主义的刚性要求内化于研究的全链条、全过程。

  在治学态度与研究方式上,须秉持科学精神与敬畏之心。国际问题的复杂性、敏感性与动态性,要求研究者面对海量而多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信息流时,务必保持高度的专业审慎。必须坚持系统、客观、严密的数据收集与形势分析,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进行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深入剖析,努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把握国际事务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与此同时,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求真务实”内核的进程中,必须扎根真实场景深耕实情,坚决摒弃浅尝辄止的“观光式调研”,真正沉入一线,深度挖掘鲜活、可靠的一手信息与数据,精准把握国际问题的真实状态、演化逻辑与深层动因。唯有依靠这种一丝不苟、扎实稳健的学术功底与实践路径,方能产出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选题与价值取向上,须坚守服务国家战略的导向。要坚决摒弃盲目“跟风逐热”却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倾向。选题必须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际格局演变动向、外交实务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战略性与现实针对性。要深入思考研究课题对国家利益维护和人类共同福祉的实际价值,避免陷入空洞概念的泛泛而谈。研究的起点应是国家在大变局中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与长远问题,终点应是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在学术产出与研究评价上,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反对一切粗制滥造、重量轻质的短视行为,对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成果“零容忍”。研究成果——无论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还是政策建议——都必须建立在严密论证、数据支撑与充分论辩的基础之上,力求实现理论创新、具有前瞻性的精准洞见与实际可操作性的三统一。要致力于提炼出符合国际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真知灼见,产出真正能为对外政策提供精准导航、为塑造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战略预案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提升对外交流质效

  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诸如国际研讨会、各类学术访问等,是实现思想碰撞、掌握前沿动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然而,此类活动往往伴随着可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因此,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特别是“厉行勤俭节约”的核心要求,必须在学术交流的组织与参与中树立起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的鲜明导向。这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对每一项学术交流活动的必要性及其预期价值进行严谨论证,优先保障那些紧密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切实提升研究质量和决策支撑能力的核心项目。同时,需着力盘活并高效利用现有的科研设备、专业数据库以及文献资料等存量资源,最大限度避免闲置与浪费,确保宝贵的科研经费与资源配置能够精准发力,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优化。

  在主办学术会议实践中,务求精简实效,力戒虚功。严格把控会议规模与时长,精心设计议程确保焦点突出、节奏紧凑,科学选择举办地点,从源头上避免议题空泛重叠、多头重复办会以及为撑场面而设置无关人员“陪会”席位等不良现象。在参会嘉宾邀请上,应坚持学术水准与研究专长为依据,确保汇聚真正具有真知灼见和深厚功力的专家学者,使得交流能够触及实质、产生实效。会议各项安排必须厉行节约规范,严格遵守相关财务标准,在会场布置、食宿接待等方面力求简朴得体,杜绝任何形式的铺张。

  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更需严格遵循规范,提高出行效率。出访前务必进行精准的行程规划,目标清晰,最大限度地减少非必要的礼节性访问程序,着力确保宝贵的交流时间集中于有价值的学术互动。与此同时,必须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严格遵守各项外事管理规定和财经纪律,坚决杜绝超标准接待、违规使用经费报销等行为,确保活动全程透明合规、廉洁高效。总而言之,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将每一分学术资源——无论是经费、时间还是人员精力——都高度集约地投放到能深化知识创新、推动深度对话、切实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学术交流关键环节,从而实质性地提升交流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与对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支撑效能。

  在新征程上,国际问题研究学者应深刻领悟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刻内涵,笃实践行其时代要求。砺学求真,以务实严谨学风厚植研究根基;精管善治,以科学高效理念优化资源配置。要将力戒形式主义、弘扬求真实干、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贯穿于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方能锤炼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过硬本领,持续产出经世致用的高质量成果,切实担当起咨政建言、理论创新、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时代重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贡献更为深厚有力的学术智慧与思想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