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内涵

2023-11-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是当今中国现代化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突破。从本质层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体层面——五个中国特色方面、整体层面——劳动者逻辑来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内涵,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把握和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指导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持续实践。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从本质层面、具体层面、整体层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底蕴,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把握和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指导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实践。

  一、本质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复杂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包括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社会的人文化、理性化,环境的生态化、共生化;又具有中国的特殊性,主要是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组织性。由上而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领导一切。党的力量深入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毛细血管末端。建党之初党坚持“执中守一”,现代化探索所必需的主体意识内嵌于党的建党理念。百年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进行理论建党,从中国各阶段现实出发开展实践建党。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组织架构严密,领导力量强大的执政党。由下而上,建党之初就施行的“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至今延续,包括农村地区的村级党建下沉到党员干部包户包人以及城市里的社区党建下沉到楼宇单元管理的网格员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高度组织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复杂性深度契合。“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因此要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二、具体内涵:具有五个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和机遇。“在我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多么伟大、多么不易!”有着巨大体量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将是人类亘古未有的创举,也面临着其他国家在此前各个阶段探寻现代化道路都没有遇到过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人口规模巨大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人口就是生产力,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下的人口就是优质生产力,是庞大的智力储备库,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丰沛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巨大规模人口的逐步现代化带来的是巨大体量的生产和再生产需求,会吸引世界上更大体量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良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把“共同富裕”的人类千年愿望从幻想变成了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的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为了推翻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等贵贱、均贫富”的追求。而社会主义的提出与实践就是要推翻导致人的异化和社会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将社会主义的平等属性提升到共富的层次,只有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力发展,财富极大丰富情况下的平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就当前阶段而言,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和高度。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性和阶段性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整体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过程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资源。国家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公民、公职人员、党员干部、少数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建党百年形成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意识、家教家风、个人品行的道德滋养等,都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瞻和深度。当今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后发优势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瞻性具有可能,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领导理念使前瞻性成为必然。“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因此生态文明成为国家战略“五位一体”之一位;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中之一项;污染防治成为“三大攻坚战”中之一战;“美丽中国”成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之一个。前瞻性必然带来深刻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强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协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生命共同体整体利益的现代化;“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兴则文明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探寻人类文明新道路的现代化。其深刻性不言而喻。

  走和平发展道路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和宽度。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认为新兴大国的崛起必定是以守成大国为敌,双方必定武力相向终究一国胜出或两败俱伤。中国式现代化以和平发展的选择和道路打破了这个所谓历史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不以牺牲他国利益为助力的,而是独立自主谋求发展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而是互惠互利的共享思维;不是谋求霸权的,而是普遍惠及世界其他国家和最广大世界人民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宽度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思路越来越宽,伙伴越来越多,格局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三、整体内涵:劳动者逻辑的现代化

  西方传统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就是无休止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在马克思看来,“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资本逻辑在一定时期内释放市场能量增进社会财富,但持续以资本为逻辑,以市场为主导造成了社会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造成了个体的人的异化与单子性存在,这样的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不是属人的,而是物化的,或可在一定历史阶段取得成功,但不具有可持续性。

  传统的失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遵循的是权力逻辑。准确说是政治权力逻辑。政治权力逻辑就是高度集权体制下权力凌驾于信仰、科学、宗教与普遍的人之上,一切以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权力逻辑下能避免市场和资本的任意扩张,但是导致唯上不唯实,不能从实际出发进行现代化;导致法制建设薄弱,现代化建设无法可依;导致官僚主义、特权横行、官民对立,现代化失去民众基础。权力逻辑的现代化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劳动者逻辑。“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与劳动者是一个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两种表述。人民就是劳动者,人民专政的对象就是不劳而获者。根本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定首先遵循该理念,信奉该逻辑;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提出和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创造的,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现代化,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民为邦本,则本固邦宁。

  (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所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