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如潮的《江苏省情影像志》,文案是如何打造的?

2023-09-01 来源: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2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为进一步丰富地方志记录历史的形态,更好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讲好江苏故事,联合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托地方志书,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启动《江苏省情影像志》项目,项目列入了2023年度省政府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项目首个主题为《乡土江苏》系列,以志书形式讲述镇村文化、用影像思维定格乡愁记忆,创意传承镇村历史文脉、记录时代变迁的系列方志文化产品。旨在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和招商引资,更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地情文化的需求,进一步传承历史印记,培育家国情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乡土江苏》系列已经制作10集,通过“方志江苏”视频号推送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其中:《祝陵:梁祝故里,洞天奇观》《薛埠,中国名茶之乡》上线第一天视频号播放量就超过15万次。《富安,从盐业重镇到“中国茧都”》被镇关工委列为中小学生爱家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和家长观看影像志,进行爱家乡教育实践活动。方志中国、苏州发布、无锡发布、常州发布、扬州发布等各平台纷纷转载,天南海北的人们透过屏幕,感受家乡的历史文脉,纷纷留言、点赞。下一步视频还将在江苏省电视台播出。

  非常荣幸被省志办遴选为总撰稿人之一,任务是对市、县地方志办的影像志文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审核把关;负责影像志策划、审定拍摄风格创意;参与审核样片等工作。历经数月,对影像志文案撰稿工作从无从下手的茫然,至水到渠成的通畅。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对影像志文案撰稿的几点粗浅认识。

  影像志文案撰稿,首先一定要弄明白,影像志也是志,是方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绝不是宣传片,更不是广告片,而是将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面系统、直观立体地呈现。如何撰写好影像志文案,笔者的做法是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严格落实撰稿要求,用心揣摩文案要点和其他定稿文案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调研,查阅海量资料,不断思考,反复修改,让每一篇文案最大限度地展现每一地的独有特质。

  一、始终坚持紧扣文案“六字要诀”

  (一)史实要真,句子要短。

  文案中所有引证的数据,必定要有准确权威的出处;选择的材料,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虚构造假。根据视听语言的要求,文案中所有超过14个字的长句,尽量改为短句。有一篇来稿,最长的一句话44个字,文中多数句子都接近30个字,这肯定不符合视听语言的要求,是一定要修改的。每次修改,都要出声朗读,如果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就是句子太长,要改;如果有累赘繁琐之感,说明此句不顺畅,也要改。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朗朗上口的。

  (二)体例要准,内容要厚。

  体例要准,指文案要符合影像志的特点,不能写成散文、说明文,甚至是广告词;内容要厚,指文案要恢弘厚重,不能像白云飘过天空,蜻蜓掠过水面,骨软筋酥没有分量。文案的厚重感,重点体现在对历史人文材料的选择上。此外,文案里要有三个左右的引证,四个左右的中心思想(比如地名的方位、乡镇最大的特质、历史人文等等),用来衬托文案的深度与厚度。

  (三)站位要高,文字要美。

  首先,文案要跳出本镇、本市,要立足全省,放眼世界,凸显江苏在全国的特色,宣传中国在世界的特色。不局限于当地,但要挖掘当地的亮点,要把当地的特质写出来。其次,要用精准熨帖、优美灵动的语言,把这些珍珠一样的数据与史料,巧妙地衔接起来,让它变成一串精美华丽又恢弘大气的项链。

  二、实地调研和深挖史料缺一不可

  (一)深入实地调研,感受一方文脉。

  徜徉在汤沟镇的汤沟酒厂,明天启年间的百年老窖池和庞大的手工窖池群里流淌着的醉人芬芳,让笔者感受到中华民族酒文化的源远流长;驻足燕尾港的开山岛,领略着仅有0.013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上,在极其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下,“人民楷模”王继才一生守护一座岛的事迹,巍然屹立成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带给笔者心灵深处的震撼;凝视灌云县大伊山里被称为“神秘的东方无字天书”的星相石,恍若穿越时空,与浩瀚的宇宙星际对话,令人沉浸在无限美好的想象中。文字,给予读者的是想象的朦胧美感。现场,给予行者的是直观的震撼,是深入心灵的触动与思索。影像志就是要依托文字之美,把声音、画面有机结合,讲述一个地方的厚重历史与特质。顶风冒雨,舟车劳顿,仆仆风尘,我们走进一个个镇村,每一方无声的土地,都给我们展现着悠久的历史,诉说着岁月的变迁,直击心灵的实地调研,是我们写好文案的基础源泉和情感动力。

  (二)根植深挖史料,科学取舍剪裁。

  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史。为写好一篇文案,在堆积如山的史书中查阅记录,不断深挖史料;从连篇累牍的文字中对比确认一个史实,甚至一个时间。有时在当地志书上查不到的资料,也许就在隔壁县区的志书里。比如连云港灌南县汤沟镇,夏、商两代,境内属于古徐州的属地,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国,后属楚国,明洪武元年(1368年)隶属海州直隶州,清朝时期,属海州沭阳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划入灌云县,1958年3月划归灌南县。

  怎样才能将划归灌南才60多年的汤沟,写出荡气回肠的历史厚重感与千年文脉的源远流长,在现有的汤沟资料里,除了汤沟酒,灌南县志办多次修改原始文案,积极主动提供地情资料,但符合影像志要求的内容却寥若晨星。我花了数天时间,一本本查找周边县区相关志书,收集整理了几十个史料,多次进行阅读,反复进行比较,学妙手裁缝,大胆取舍,科学剪裁,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巧妙镶嵌起来。很多时候,为了一段历史、一个数据,往往要翻阅几百万字的书籍。如此执着,只为对文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影像志负责。

  如果说汤沟镇只有一个酒厂,那么灌云燕尾港就仅有一个港口,历史文化底蕴远不及古邳镇那么深厚,与影像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燕尾港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海水耗退,百里海疆渐成陆地后,从一个小小的渔村,慢慢集聚发展起来的。截至目前,受特殊的土质所限,实际常住人口不足4000人。我只能在地方撰稿人的原始稿件与资料里搜搜捡捡、寻寻觅觅,然后重新撰写文案、不断优化文案,结合实地调研,再一稿又一稿完善文案。

  不仅挖掘史料,更要核实史料。经常要翻阅半人高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耗费时间的事,对于体力,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影像志文案提交江苏省志办主任左健伟后,他对文案史实的要求和把关让我更加不敢有半点懈怠。他在看过邵伯文案后问我:“董恂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还是三朝元老?”在审核兴化千垛镇的文案时,左主任又提问:“魏源做过兴化知县,为何还要隐居?《海国图志》是魏源在扬州撰写,为何会在千垛印刷?”

  那时,我刚接触影像志工作,没有半点经验,感觉也是一知半解,而这项工程是省里一项创新工作,又无现成经验可供学习借鉴,未曾想左主任审阅是这么仔细。我一边和地方撰稿人联系,请他们核实史料,一边自己查阅大量书籍,逐一比对。直到查阅的结论和他们一致,或他们提供经“官方认证”的史料,才放心地写进文案,安心地报给领导。

  曾有个乡镇,对于自家的建置史,先说7000多年,又说4000多年,最后经多方查询确定为2000多年。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遇这种情况,我不仅查阅当地镇志、县志,还查阅市志及其他相关资料来相互佐证。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却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以致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因此,在后来的文案撰写中,我把一切可能存疑的数字、年份、史实等问题,一个一个先和地方撰稿人一起核实、确定,以此来保证影像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三)潜心斟词酌句,不断锤炼质量。

  文案创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从标题到架构到内容,再到遣词造句,我都反复打磨数十遍,尽力做到准确优美、大气厚重。也许是辛苦付出总有回报,历经数稿,反复修改后的《汤沟,南国之酒香》文案一次性获得通过,这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极大地鼓励了我。

  6月7、8、9日,正值一年一度的高考,影像志项目组也紧锣密鼓地工作着。正是学生三天室内高考,我们三天室外“高烤”。犹记7号晚,我埋头查找资料至凌晨两点多;8日6点起床后,在夏日骄阳下奔赴大伊山、开山岛等地调研一整天,体力精力的双重劳累导致颈椎腰椎急性炎症,眼睛也干涩痒痛极度不适,晚上睡不安稳,辗转反侧记起一个史料,凌晨两点多就起床,在书堆里开始查找。调研结束返家后,又花了7个多小时,忍着头痛、腰痛进入燕尾港文案修改。晨曦泛起,又修改几遍,定稿。

  不久后的一天上午11点多,我腰椎治疗刚结束,市志办领导打来电话,和我谈影像志工作,不知不觉谈了一个多小时,准备回病房时才发现,医生和病人全走光了,科室大门也锁了,我也出不去了。我索性躺在病床,琢磨着文案结尾那句“被圣汤温润了千年的汤山”中的“温润”,是否要改成“润泽”?就这样思来想去,直到医生下午上班。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的领导说的:对于自己喜欢的工作,可以忘掉病痛,忘掉时间。

  三、优美流畅与生动形象有机结合

  (一)创新文案格式,语言精炼上口。

  影像志文案作为文案的一种,在遵循文案模式的前提下,合理创新,灵活布局,要让文案更好地体现影像志的“真实”。我们撰写的文案是导演拍摄的底本,在成片中是解说词,也是画外音,受时长所限,文案的语言要高度精炼,要优美隽永,要朗朗上口。撰写影像志文案,对文字语言的使用,我始终坚持精准精练,用最少的文字,来表现一个地方最深的历史文化精髓,展现一个地方的特质。严格把控语言的优美性、流畅性,每一篇文案写好,自己先朗读两三遍,用心感受文案的音韵,尽力追求文案语言的悦耳与动听,为后期老师的配音打下基础。

  (二)修辞准确到位,力戒生搬硬套。

  文案的修辞手法很多,结合影像志作为“志”的要求,我以数字、用典、递进为主,少量选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增强文案节奏感,提升文案的艺术性。在《千垛,水润中的绿洲》篇,“数万只白鹭”“万亩芦苇草荡”等具体数字,不仅彰显了文案的广度力度,更为拍摄的画面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而“雕塑”垛田的感性拟人,增加文案趣味性的同时,更丰满了文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要力戒过分追求修辞,把文案与文艺片等同,而忽视影像志的客观、规范。修辞手法的选用,必定要服从服务于“志”的准确性,绝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因文害意。

  (三)适量情感代入,文案鲜活灵动。

  首批影像志,江苏省志办在全省筛选了65个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特色鲜明的名镇名村。把凝固沉淀的方志文化,用色彩斑斓的影视画面,腾挪变换的镜头语言展现给观众,表达出其中蕴藏的家国情怀,需要撰稿人代入情感,“以己度人”,“文以载道”,用文感人。邵伯镇的初稿标题为《千年运河大码头——邵伯》,标题准确定位了邵伯是大运河上重要的码头,感觉上没有丝毫错漏,也无不妥之处。但看后总觉略显平淡,未能抓住邵伯的精髓,缺乏强烈的情感色彩。反复思量后,将之改成《邵伯,一城繁华半城河》,七个字的变动,既点明邵伯的运河水文化,又概括了邵伯的千年兴盛史,使得邵伯宛若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

  一篇合格文案的完成,各地领导和地方志工作者的鼎力支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灌南县实地调研时,远在外省公干的县志办领导结束会议后,星夜返程,不顾旅途奔波的劳累,与县志办的同志们一起,全程陪同调研;睢宁县党史工委和古邳镇的领导,不仅高度重视实地调研工作,文稿的质量更是哀梨并剪,可圈可点。担任影像志总撰稿,也得到了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让笔者全身心投入影像志工作中。

  在影像志撰写过程中,最让笔者感动是省志办主任左健伟。他对工作的热忱与敬业精神令我深深敬佩。左健伟有个习惯,一旦进入一篇文案的修改,基本就是一气呵成。为此,他经常加班到晚上11点多。审核古邳文案那天,他把修改后的文案反馈笔者,是在晚上8点多钟。他笑着说,那是影像志工作启动以来,下班最早的一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笔者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

  影像志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无数人心血的汇集。作为总撰稿之一,笔者仅做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却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是荣幸更是鞭策。笔者将不断努力,不停求索,和大家一起奋发作为,高质量完成影像志文案等工作。

  

  作者简介:申海芹,笔名安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情影像志》特聘总撰稿之一,江苏省大众文学艺术院常务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淮阴作家协会副主席。参与编纂《淮阴区志(1978—2008)》等书籍,参与“史志馆联盟”筹备等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