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6月14日,“‘风景’的风景: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二十余名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围绕“风景”这一议题在中外文学与艺术研究的多个领域展开进行深入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铭在致辞中回顾并肯定了往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期待青年学者在本届论坛中分享优秀成果。
论坛第一组报告聚焦传统风景中的现代性与城市风景叙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周健强探讨了芥川龙之介改编唐传奇时借风景描写嵌入现代性意识的手法;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田思悦通过探讨莱比锡城市风景书写,揭示出了德国日常被政治叙事掩盖的历史。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期刊编辑郭峰对两位学者所采用的“象征化—现实化—再象征化”的研究路径表示认可,赞赏两位学者关于“生活在其中的风景”与“风景的再现”等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补充强调主体对风景的探索受到特定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论坛第二组报告围绕外国文学与艺术中的风景再现问题展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毛明超分析海涅《北海集》中海洋意象作为灵魂投射及神性退却的虚无主义困境;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期刊编辑王丁聚焦 AI 绘画中的吴冠中风格模仿问题,并探究其背后的算法机制与大众文艺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期刊编辑秦兴华赞赏两位学者分别从德语文学和人工智能视角深入剖析作品的研究路径,并期望他们能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
论坛第三组报告聚焦中外文学中的听觉与视觉风景塑造。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姚华对陆游诗歌进行文本细读,揭示其通过“市声”“钟鼓声”等听觉符号,构建了山阴乡村的“复调”声景;北京大学中文系高冀以 16 世纪法国文学中杜贝莱、格雷万、蒙田的作品为中心,分析罗马风景书写中文化身份的塑造与历史想象的构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期刊编辑吴忌对两位学者扎实的文本分析能力予以肯定,并建议两位学者拓宽学术视野,借鉴更多相关领域成果以提升研究的普遍性与延展性。
论坛第四组报告关注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中的山水风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韩达阐述了孟浩然诗歌中“群动群息”的山水物境与玄学思维的关联。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刘杰聚焦宋代的异邦灾祥书写,分析其如何突破“外灾不书”的传统,延展天人感应论的适用边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孙羽津认为,韩达从玄学角度细化并拓展了孟浩然山水诗的既有研究,期待其增加与陶渊明、谢灵运的对比研究以丰富现有研究;同时肯定刘杰对宋代灾异书写现象的敏锐捕捉,并建议其关联对照辽金政权的灾异观念以增强研究的立体感。
论坛第五组报告聚焦于中外艺术作品中的风景重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张猛探讨了俄苏先锋派舞台设计从“装饰”到“建筑”的理念变革;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李远达通过张怡生平分析《桃花扇》对明清历史记忆的形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期刊编辑田艳肯定了张猛以俄苏先锋派舞台美术变迁为切入点的研究价值,建议进一步挖掘其与当代物质主义转向理论的契合点;同时赞赏李远达以《桃花扇》配角张怡为切入点的微观史研究,肯定其文献功夫与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的运用,就剧中三重形象与张怡自述身份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此类角色在戏剧构作中的普遍性意义。
论坛第六组报告围绕风景观念的文学呈现与跨文化改编展开。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斯维讨论了乾嘉年间来华英国人的戏曲观演、改编,以及其中所涉文明史、思想史问题;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王萧依考察了宋代诗人“占有”自然风景的观念与实践,提出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共同构景的新诗境与新理趣。《学术研究》杂志社编辑刘青对两位学者从具体个案入手思考宏大问题的研究路径表示肯定,并期待两位学者进一步深化理论与文本之间的沟通联动。
论坛最后一组报告聚焦艺术史与翻译研究视域下的风景互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陈琳琳以岳阳楼为例考察了亭台楼阁记与名胜图绘的互文关系,重点探讨了图像对“胜迹”的塑造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吕如羽分析戈蒂耶对《合影楼》中情感叙事的景观化改编及异域情调呈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颜子楠肯定了两位学者贯通理论与文本的研究进路:他赞赏陈琳琳对图文研究传统范式的突破,并补充强调了委托作品对经典塑造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认为吕如羽对法国作者的跨文化改写问题及情感建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在世界文学的普遍性与独特性辩证关系上作出了拓展。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文学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孟禹男/供稿)